瘧論篇第三十五

黃帝說:古代醫經上說,有餘的屬實症,應當用瀉法;不足的屬虛症,應當用補法。現在發熱是有餘,惡寒是不足。像瘧疾的寒冷,就是熱湯和火,也不能令其溫暖,而等到發熱時,就算用冰水也不能使其涼爽,這些都屬於有餘、不足的疾病。但當其發冷或發熱時,醫術再高超的醫生也不能控製,一定要等到病勢自行減退後,才能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麽呢?請您講一講。

岐伯說:醫經上講,不可在火熱熾盛時針刺,不可在脈搏紊亂時針刺,也不可在汗出不止時針刺,因為這些情況下都是邪盛氣逆,所以不能立刻行針刺。

瘧疾剛發作時,陽氣並於陰分,此時陽虛陰盛,外表陽氣虛,內裏的陰氣亢盛,所以先出現寒冷顫抖的症狀;等到陰氣逆亂極盛時,一定會重出於陽分,於是陽氣和陰氣相合交爭於外,這時陰虛而陽盛,所以會感到熱而幹渴。

瘧疾並於陽分,則陽氣盛;並於陰分,則陰氣盛。陰氣盛,會發寒戰栗;陽氣盛,會發熱口渴。因為瘧疾所感受的風寒之氣並不常在,它是在陰陽相並極盛時才發作的,所以寒熱休止,停止一段時間後,會複發。疾病發作時,像火一樣劇烈,像狂風暴雨一樣勢不可擋。所以醫經上說:邪氣正盛的時候,不可攻邪,否則會損傷正氣,在邪氣衰退時攻之,一定能成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治療瘧疾,應該在病未發之時,當陰氣還未並於陽分,陽氣還未並於陰分時進行適宜的治療,這樣正氣才不會受傷,邪氣也可以消除:之所以說醫生不能在瘧疾發作時進行治療,就是因為這時正是正邪交爭、氣機逆亂之際:

黃帝說:講得太好了!如何治療瘧疾?如何掌握時間的早晚呢?

岐伯說:瘧疾將要發作時,陰陽也將相互移易,而陰陽相移必定從四肢末端開始。

如果陽氣已被邪傷,陰分也必定受到影響,所以要在瘧疾發作前,用繩索緊束病人的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人內,陰氣不得外出,陰陽之氣不能相互移易。接下來,要注意觀察絡脈的情況,發現孫絡充盛而有淤血的地方,就用針刺放血,這樣就能去掉真邪,而不致使邪氣並人體內。

黃帝說:瘧疾在不發作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瘧氣是盛虛交替的,它隨同邪氣的所在而發作。當邪氣在陽分時,病人就會有發熱而脈搏躁急的症狀;邪氣在陰分時,就會有發冷而脈搏平穩的征象。病到極致,陰陽二氣都已衰敗,如果衛氣和邪氣相互分離,疾病就暫時不發作;如果衛氣和邪氣再次相合,疾病就會發作。

黃帝說:有的瘧疾隔兩天或幾天就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的病人口渴,有的病人不渴,這是為什麽?

岐伯說:瘧疾之所以隔幾天才發作,是因為邪氣和衛氣相會於風府的時間不同,有時不能相合而一同出於陽,所以疾病會停休幾天才發作。瘧疾發病是因為陰陽更替相勝,但在程度上有輕重之別,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季如果被暑邪所傷,則秋季一定會得瘧疾,但是現在有的瘧疾並非如此,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說:夏季被暑邪所傷,則秋季一定會得瘧疾,這是與四時發病規律相順應而言。形征不同的瘧疾則是因為與四時發病規律不符。比如發於秋季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季的,寒冷較輕;發於春季的,怕風;發於夏季的,多汗。

黃帝說:溫瘧和寒瘧的邪氣都停留在哪裏?伏藏在哪一髒?

岐伯說:溫瘧是因為冬季感受了風寒,邪氣伏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陽氣生發之時,如邪氣不能自行外出,遇到暑熱,就會使人腦髓消減,肌肉消瘦,腠理開泄,這時若過勞,邪氣就會乘虛和汗液一同外出。這種病岡為病邪潛藏於腎,所以發作時,邪氣是自內出於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陰氣先虛,而陽氣偏盛,陽盛就發熱,熱極而衰,邪氣又入陰分。邪人陰分,則陽氣又虛,陽氣虛就會發冷,所以這種病是先熱後寒,名叫溫瘧。

黃帝問:癉瘧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癉瘧是因為肺髒一直有積熱,肺氣壅盛,氣逆而上衝,致使胸中氣實,不能發泄於外,適逢勞力過後,腠理開張,風寒之邪就會乘虛入侵皮膚之內、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則陽氣偏盛,陽氣充盛而不見衰減,就會隻發熱而不寒冷。為什麽會這樣呢?是因邪氣不入陰分,所以隻熱不寒,此病邪氣內藏於心髒,外留於肌肉之間,能使人肌肉消瘦,所以名叫癉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