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說:我聽說《九針》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在九篇的基礎上加以發揮,演繹成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經領會其中的全部意義了。《針經》上說人體的氣血陰陽會出現盛衰變化和左右偏勝的情況,治療時可以取上部穴位來治療下部的疾病,取左部的穴位來治療右部的疾病,不論是有餘的實症,還是不足的虛症,都可在各經的滎穴、輸穴裏實施補瀉之法,這些道理我已全部知道了。這都是由榮衛的偏勝、虛實造成的,而並非由邪氣從外麵侵入經脈所引發。我現在想知道邪氣侵入經脈時,病人的狀況如何?應該怎樣治療?

岐伯說:醫術高明的醫生,在製定治療原則時,一定會把天地之間的自然變化考慮進去。比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經脈,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如果天地之氣溫和,江河之水就安穩流暢;如果天寒地凍,江河之水就會凝固不流;氣候炎熱,江河之水就會沸騰外溢;如果突然發生暴風,江河之水就會洶湧澎湃。

相應的,病邪侵入經脈時,如果是寒邪會使血行凝澀不通,如果是熱邪會使氣血濡潤,如果是風邪會使經脈中的氣血運行像汀河之水遭遇暴風一樣,出現波浪湧起的現象。病邪在脈中作祟,在寸口處按脈,指下的感覺會忽大忽小,大即表示病邪正盛,小則表示病邪退去。邪氣運行,沒有一定的位置,有時在陰經,有時在陽經,難以確定,應該進一步用三部九候的方法診察,一旦診察到病邪所在的部位,就應該及時治療,阻止病邪發展。

治療時應在病人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勿使氣逆,進針後要留針候氣,不要讓邪氣擴散;當病人吸氣時再轉針,以得氣為目的;在病人呼氣時,慢慢起針,病人呼氣盡時,才出針,這樣邪氣就會隨針一起泄出,這就是瀉法。

黃帝問:不足的虛症怎麽用補法治療?

岐伯說:首先用手摸準穴位,然後按壓穴位使邪氣擴散,再推揉周圍的肌膚使氣血流動,接著用手指彈動穴位使脈絡怒張,捏起穴位以確定進針部位,出針後用左手按閉針孔,以防正氣外泄。進針的方法是: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留針的時間要稍微長一些,以便得氣,就好像等候貴賓,不知天晚似的。得氣後,要小心保護,在病人吸氣時出針,這樣氣就不會外泄了。出針後,要按揉孔穴,使針孔閉合,這樣真氣才能留存,大經之氣留於榮衛而不外泄,這就是補法。

黃帝問:進針之後,應當如何候氣?

岐伯說:當邪氣從絡脈進入經脈,停留在血脈中時,邪氣與正氣相爭,會產生寒或溫的症狀,這時正邪之氣沒有相合,所以脈象會隨之變動,像波浪一樣時起時伏,時來時去,沒有固定的停留之處。所以說,在邪氣剛來時,必須按壓堵截它,阻止它的發展後再用針瀉除它,但要注意,不要在邪氣王盛時,迎其勢而采用瀉法。

因為真氣就是經脈之氣,邪氣太盛,真氣一定是虛的,這時用瀉法,會使真氣更加虛弱,所以說在邪氣最盛的時候不可迎著邪勢而瀉之,就是這個道理。

察驗經脈中的邪氣時如果不夠仔細,等到邪氣已去時才使用瀉法,就會使真氣空虛,而空虛後就不易恢複。這樣,邪氣就會再來,病情也就更嚴重了。所以說,邪氣如果已去,就不能再追了,就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用瀉法阻止邪氣,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必須在邪氣剛到來時進針瀉邪。不論在邪氣到來前還是退去後用瀉法.都是不合適的,這樣不僅不能去邪,反而會損傷血氣,疾病就難治了。因此說,掌握了用針之道的人,用針就像撥動弩機一樣,靈活自如;不懂用針之道的人,就像敲擊木椎一樣,遲鈍緩慢。所以說,能夠掌握時機,就能當機立斷,毫不遲疑;不能掌握時機,即便時機已到,也會錯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