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人的居住環境、活動程度、勇敢和膽怯各有不同,經脈血氣也隨之變化嗎?

岐伯說:人的恐懼、激憤、疲勞、活動或安靜等狀態,都會影響經脈血氣,並使其發生變化。所以,夜晚遠行疲勞就會使腎氣受到擾動,使之不能內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如果腎氣外泄逆亂嚴重,就會侵襲肺髒。因墜墮而受到驚嚇,就會擾動肝氣,則氣喘出於肝,如果肝氣過亂嚴重,還會傷害脾髒。由驚恐而引起的氣喘,是因為驚恐使得神氣越亂而擾動了肺氣,如果擾亂嚴重還會損傷心髒。由涉水或跌仆引起的肺喘,是跌仆損傷了骨,腎主管骨,水濕之氣與腎相通,腎和骨都受到擾動而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壯勇猛的人,因為平時血氣通暢,所以不會出現什麽病變;而身體虛弱膽小的人,因為平時氣血運行就不夠通暢,所以此後更會阻滯不行,進而引發病變。

所以說:診察之法,就是觀察病人的勇怯、骨骼、肌肉、皮膚的狀態,從而掌握病情,這就是診病的重要原則。

飲食過飽,會造成胃部津液外泄而出汗。遭受驚嚇,精神散亂,會使心氣受損,心液外泄而出汗。負重遠行,會損傷骨,而腎主管骨,因此會使腎髒津液外泄而出汗。快跑而驚恐時,會損傷筋膜和魂,而肝主管筋膜和魂,因此會使肝氣受損,導致津液外泄而出汗。過度勞累,會損傷四肢肌肉,而脾主管四肢肌肉,因此會使津液外泄而出汗。在春夏秋冬四季的陰陽變化中,人所患的疾病就是由飲食過飽、勞累過度以及情緒波動過度造成的,此為常見的情況。

飲食進入胃裏,經過消化吸收,其所化生的精微輸注於肝,肝用以充養筋膜。飲食進入胃中,所生化的穀氣輸注於心,心用以充養血脈。脈氣流行在經絡裏,而上歸於肺,肺在會合百脈以後,就把精氣輸送到皮毛。脈與精氣相合,流注到六腑當中,六腑的津液又流注於心肝脾腎。但精氣的輸布,還是要歸於肺,而肺髒的情況,是從氣口的脈象上表現出來的,而疾病的可治與否,就是根據這個來判斷的。

水液進入胃裏,放散精氣,上行輸送到脾;脾散布精華,又向上輸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調節體內水液的作用,通過這種作用,肺把水液向下輸送到**。這樣,氣化水行,散布於周身皮毛中,流行於五髒經脈裏,符合於四時五髒陰陽動靜的變化,就是經脈的正常現象。

太陽經脈獨盛,出現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說明陰虛陽盛,表裏兩條經脈都應該用瀉法治療,應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獨盛,說明太陰不足,陽邪重複結在陽明,應該用瀉陽補陰的方法治療,瀉陽明經的陷穀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獨盛,說明厥氣上逆,陽躋脈前的少陽脈會突然盛大,應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治療。少陽經脈獨盛,說明少陽之氣過盛。

太陰經脈搏動有力,就要認真診察是否有真髒脈出現,如果五髒的脈氣都很少,胃氣不能平和,就說明是足太陰脾過於亢盛所造成的,治療時應采用補陽瀉陰的方法,補足陽明經的陷穀穴,瀉足太陰經的太白穴。

二陰經脈獨盛,這是少陰熱厥,虛陽並越於上,心肝脾肺的脈氣爭張的緣故。四髒之脈失去協調,是由於病氣在腎,應治療與其相應的表裏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穴、絡穴飛揚穴,補足少陰經的經穴複溜穴、絡穴大鍾穴。

一陰經脈獨盛,是厥陰經脈所主,會出現真氣虛弱、心酸痛、厥氣留止與正氣相搏、經常自汗等症狀,這時應注意調節飲食,再配以藥物治療,並用針刺法取足厥陰經的太衝穴,瀉除病邪。

黃帝問:太陽經的脈象是什麽樣的?

岐伯說:太陽經的脈象好像三陽之氣一樣浮盛在外,所以脈浮。

黃帝問:少陽經的脈象是什麽樣的?

岐伯說:少陽經的脈象好像一陽初生,滑利而不充實。

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什麽樣的?

岐伯說:陽明經的脈象盛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雖然沉伏但搏指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是沉而不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