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夫大金字塔

提起古埃及,人們就會聯想起金字塔:高聳的塔頂、巨大的石塊、精巧的構造、沉睡幾千年的“木乃伊”……

金字塔中最大的最著名的一座,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國王)胡夫的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七大奇跡中,它最早建成,而又延續最久;它已有4 500多歲了,七大奇跡中,唯有它還健在。

金字塔是古埃及的一種王陵建築。古埃及法老死後,屍體被製成木乃伊(幹屍),放置在專門修建的陵墓中。這種陵墓的外形猶如一個四方角錐體,尖頂朝天。據說,古埃及人稱之為突起之地。它的四個側麵平視過去都是三角形,因此,古希臘人用他們的一種三角形麵包的名稱——“庇拉來斯”來稱呼它;中國人則因為它的側形像漢字中的“金”字,而稱它為“金字塔”。

金字塔的建造開始於埃及的古王國時代(第三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結束於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1657-前1085年)。在金字塔問世以前,古埃及國王的陵墓和貴族的墳墓是一種被稱為“克斯塔巴”的建築,它由磚石砌成,高數尺或十數尺,內有幾個間隔室和地下室,陳置死者肖像、祭品和石棺。至古王國時代,奴隸製經濟發展,專製王權確立,國王的陵墓便由簡陋的克斯塔巴演進為壯觀的金字塔了。各王朝統治者都在統治期間為自己修建陵墓,一座座金字塔出現在埃及的土地上。在尼羅河下遊西岸和利比亞沙漠東部的區域中,共有九群七十多座金字塔。其中較大的要數位於開羅附近基澤高地上的那三座金字塔了。它們由東北向西南一線排列著,這是法老胡夫和他的兒子哈夫拉以及哈夫拉的兒子孟考拉的陵墓。而尤以胡夫的金字塔為最大。

胡夫是埃及古王國時代第四代第四王朝的一位國王,在位時間約為公元前2590-前2569年。他的父親斯尼弗魯是第四王朝的改建者。胡夫統治的時期是古王國時代的盛世。他曾遠征西奈半島和努比亞,掠回大量礦產。他統治著從尼羅河三角洲到努比亞這樣一個統一的大國。他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製統治。胡夫在世時,下令為他自己建立一個空前規模的大金字塔。他關閉了全國各地的神廟,強迫所有埃及人為他做工,每10萬人組成一批勞工,服役3個月後輪換。這項工程約花費了30年的時間。

這座金字塔的底部是個正方形,邊長為230米(現為227米),塔基麵積為52 900平方米,這樣大的麵積據說容納倫敦的英國國會大廈和聖保羅大教堂還綽綽有餘。這座金字塔高146.5米,數千年來,由於風雨侵蝕,塔頂和沙石掩埋塔基,現在高度為137.18米,即使如此,還等於一座現代4-0多層摩天大廈的高度。直至19世紀末,它仍被視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據計算,建造這座金字塔大約用了230萬塊大石頭,每塊重量約為兩噸半。

金字塔非但體積龐大,令人咋舌,其建築技藝之高超也令人驚歎。石塊之間並沒有施泥灰之類的黏著物,完全靠石塊本身彼此合縫,接縫處竟然連針尖也難以插入。塔基四條邊長的誤差隻有20公分,不到千分之一;四個直角的誤差最大不過三分三秒;四邊的方位同準確的東西南北方位之間的誤差僅在一分十五秒至五分三十秒之間,可謂微乎其微了。這些數據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已經在算術、測量技術以及天體觀測方麵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胡夫金字塔的內部構造也是相當複雜和精細的。它的入口處極其秘密,除了胡夫死後爆發的一次人民起義的參加者外,後來長期無人知曉。相傳到了公元9世紀,一位阿拉伯王決心探得此塔的內部秘密,遂仔細尋找入口。他根據判斷,在北兩的塔基上打開了一個洞口,但這裏並非人口處;不久,他終於發現了它,原來它在上方距塔基13公尺70公分高的地方,外麵由毫無特征的石塊巧妙地覆蓋著。走進人口,一條向下傾斜的通道把人帶到30公尺深的一間地下石廳,此廳形如墓室,但其中並無王柩,空然無物。據了解,根據總工程師荷米翁的最初設計,王柩就安放於此;但是,在工程即將告成時,胡夫王忽然別出心裁,他命令擴建這座金字塔,並在塔的中心另作了個真正的國王墓室。

國王墓室在哪兒呢?人們從地下石廳退出,順原道折回,至三分之二路程處發現一條岔道,它傾斜向上。經這條甬道上行,不遠又見一條水平道,它引向一間尖頂石室,其形猶如阿拉伯王後墓,於是便稱之為“王後墓室”。其中也沒有發現棺柩。人們又折回傾斜甬道繼續上行,眼前便出現一條高大寬闊的長廊,長廊盡頭是一間石室,它內連著另一間更大的石室,它們都是平頂,形如阿拉伯國王墓,故稱之為“國王墓室”。而胡夫王的靈柩恰恰就停置在大室內。國王墓室的上麵又砌了五層石室,最上層一間的頂蓋呈三角形。這裏可能是塔的重心點,三角形的頂蓋可以分散重心點所承受的壓力。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國王墓室中有兩條細長的孔道分別穿通塔的南北兩個斜麵,這可能不是為了通風換氣,而是便於“亡靈”的自由活動。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滅”說,認為死後還會“複活”,轉入“陰間世界”。 “複活”需要三個條件:其一,屍體必須完好,以便遊離的“亡靈”複歸;其二,必須創造一個有助於“亡靈”複歸的環境;其三,須為死者修建一個堅同永久的住所——墳墓。由於這些信念,古埃及人在某人死後,將其屍體製成木乃伊即幹屍,裝入棺材;在棺材外部雕刻或畫上死者的像;修建墳墓,墓中置人棺材及其食品用物。普通的埃及人尚且如此,大奴隸主和上層貴族更不在話下。他們為了“永生”,在“陰間”繼續過奢侈生活,不遺餘力地為自己創造“複活”的條件,特別是修建墳墓。法老們想為自己修建一座地下王國,繼續享有生前獨有的權力和財富。金字塔的形狀象征著地下王國的等級製度,法老和僧侶貴族是尖頂,自由民的中產階層(如商人、作坊主和富裕農民)是塔身,而廣大奴隸、貧窮農民和手工業者則是塔基。同時,規模龐大、令人望而生畏的金字塔又象征著法老在世時統治的威嚴,有助於強化他的專製王權。正是本著這些目的,胡夫修建了他的大金字塔。

建造如此龐大的金字塔實在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程。被征集來的民工們冒著酷暑和嚴寒,在皮鞭和棍棒的督促下痛苦地服著勞役。他們在尼羅河東麵的阿拉伯山上開鑿石料,加丁^成一定規格的石塊,然後用人拉或牛拉的木橇將它們沿著專修的道路拖到尼羅河邊,由船裝載渡河,再用舊法拉到工地,在建造金字塔的地下部分時,人們先深挖沙土,直至露出地層深處的岩石,然後鋪入石塊。金字塔地麵以上部分的建造更難。據早先的傳說,施工者們先壘好第一層,然後在四周堆起一個與之等高的土坡,再順著土坡將石塊推拉上去壘起第二層。照此類推,塔身不斷升高,土坡也隨之增高,一直堆到塔頂。等金字塔落成後,包圍著它的土坡像山一樣高了。人們隨後將土坡挖去,顯出金字塔來。現代學者還有其他的推測,不少人認為,壘砌石塊主要是靠木橇。因為土坡堆到百公尺以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當金字塔建到一定高度後,運送石料就采用木橇推進的方法,即在已造成的最高一層的石階上裝備木橇,利用杠杆原理,用木橇將石料逐層上推。

胡夫大金字塔的建造給當時的埃及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數十萬民工長年累月從事繁重的勞役,多少人被鞭撻折磨,多少人倒斃在采石場和工地上。這座金字塔所耗費的資金,可能已構成一座由銀子堆成的山了,胡夫將這筆費用,轉嫁到人民頭上。

繁重的徭役和賦稅,迫使人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法老的殘暴統治。胡夫死後,人民也不讓他安寧,他們衝進這座金字塔,將他的幹屍拖出來搗得粉碎。當後人進入胡夫大金字塔的內部時,在國王墓室裏隻發現一尊花崗岩石棺,胡夫的幹屍沒有了,連棺蓋也不見了。胡夫幻想的那種“複活”和“永久統治”成了曆史的笑柄。

胡夫金字塔和古埃及其他金字塔一樣,象征著埃及的古老文明,揭露了奴隸主專製統治的罪惡。它至今屹立在尼羅河畔。它是一部形象生動的石頭教科書。埃及和赫梯的爭霸

奴隸主階級當權的古代埃及,從古王國(約公元前2800-前2250年)時代起就多次發動過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侵略戰爭,從那裏掠走大批居民,使他們充當奴隸,搶劫居民的財物,並且向臣屬地區索取貢賦。進入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80-前1070年),埃及國家的對外擴張達到了空前的規模。特別是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25-前1473年)進行的一係列戰爭,重新確立了埃及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治。當時,西亞一些國家紛紛與埃及交好,特別是米坦尼,由於受到新興的赫梯王國的威脅,不得不與先前的對手埃及修好,並成為埃及在西亞的盟友。懾於埃及的聲威,赫梯有時也向它納貢結好。但是,進入公元前14世紀,埃及和赫梯的關係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首先,由於埃赫那吞及其後繼者們圍繞宗教改革問題進行的一係列鬥爭,使埃及國力一度大為削弱,不僅無力向外擴張,甚至也難於保持原來占有和控製的地區。

赫梯乘虛而人,侵占了埃及在敘利亞的許多領地。赫梯人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蠶食,曾經引起有關方麵的不安。埃及駐西亞的一些官吏,曾寫信給埃赫那吞,希望他關心一下埃及在亞洲的領地,並派兵救援。亞洲的一些仍然忠於埃及的王公貴族,也多次寫信,請求埃及國王派兵保護自己的領地,使它們免受赫梯及其支持者的進攻。可是,這些建議和信件都毫無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埃及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領地陷於一片混亂。一些王公歸附了赫梯,並且參加赫梯的進攻。埃及的官吏往往弄不清誰還忠於埃及。甚至發生過埃及軍隊進攻埃及的支持者的情況。

埃赫那吞的繼承者圖坦卡蒙統治時期,埃及曾經出兵企圖恢複在亞洲的業已喪失的部分領地,但沒有多大效果。

另一方麵,赫梯的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世紀~前12世紀初)的著名國王蘇庇魯利烏馬斯卻趁埃及衰弱之機大力擴張。他在大敗米坦尼之後.將敘利亞北部的許多小國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圖坦卡蒙死後,他的寡後,埃赫那吞的三公主安開孫巴阿吞,出於對全麵放棄其父改革政策的反感,私自寫信給赫梯國王蘇庇魯利烏馬斯,要他派一位王子到埃及來同她結婚,並讓這位赫梯王子充當埃及法老。蘇庇魯利烏馬斯幾經猶豫之後,同意了安開孫巴阿吞的請求。但是,派出的赫梯王子尚在赴埃及的途中,便被反對這門親事的埃及貴族殺死了。這引起了赫梯同埃及的一場戰爭。結果埃及大敗,大批士兵被俘。隻是埃及俘虜帶給赫梯人的傳染病的大肆流行,迫使赫梯停止了戰爭。

隨著埃及第十九王朝的建立,埃及與赫梯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戰爭重新開始。對於埃及來說,恢複對赫梯的戰爭,是國內一部分企圖靠戰爭掠奪發財的貴族的要求。而當時赫梯的國王穆爾西裏什二世卻麵臨著鞏固其前輩奪得的地盤的艱巨任務。他麵對著許多敵人:正在複興中的埃及;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反抗;東方日益強盛起來的亞述;還有東北方的卡司凱部落對它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埃及人在鬥爭中雖然取得一些勝利,但是未能完全控製過去圖特摩斯三世占領過的所有地方。

從保存下來的有關資料看,埃及國王謝提一世,可能進行過四次亞細亞遠征。

他的第一次亞細亞遠征,主要目標是巴勒斯坦北部的伯善和伯拉等地。第二次的目標是奪取卡疊什(今特爾一涅比一門德)和阿穆路地區。第三次是同今黎巴嫩地區的居民作戰。這三次戰爭都不是直接同赫梯人交鋒,而是征服處於中間地帶支持赫梯的一些小國。這幾次戰爭都很順利,占領了卡疊什等要塞。

謝提一世的第四次亞細亞遠征,才是直接與赫梯人作戰。爭奪的主要地區是卡疊什北部。這次戰爭,謝提一世取得了勝利,不僅帶回了赫梯戰俘,而且占領了卡特納和圖尼普等地。卡爾那克神廟中的銘文說道,謝提一世“打敗了赫塔人(即赫梯人——筆者)……使怯懦的叛亂者停止了活動。每個國家都得到了和平,因為他們對陛下已存恐懼之心,他的聲威已震撼了他們的心靈。”“當他從赫塔國家回國時,**了(叛亂的)國家,並殺死了亞洲人, (帶走了)他們的白銀、黃金、天蘭石、孔雀石,以及(各種)美好的東西……”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17-前1251年)繼承父親謝提一世,繼續對赫梯用兵。為了便於對赫梯作戰,他把首都遷到尼羅河三角洲的東北部,建立了新城“佩爾一拉美西斯”(意為“拉美西斯的房屋”,此地後來稱為塔尼斯)。

這時在赫梯執政的是穆瓦塔魯(大約公元前1315年繼位國王),為了與埃及人長期爭奪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他也遷了都,即從哈吐什遷到了離敘利亞較近的達塔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