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

公元814年,在查理帝國的新都亞琛(今德國境內),人們隆重地安葬了矮子丕平之子、法蘭克國家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王——查理大帝(742-814年)。他的墓就設置在亞琛城內的大教堂中。崇敬他的人們在他的墳上豎立了一座鍍金的拱門,上麵有他的雕像和銘文。在人們心目中,查理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一生業績非凡。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查理的讚譽也與日俱增。不過,將查理置身於他所生活的曆史時期,我們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被西方學者抬到不尋常的高度,不僅僅是由於查理本人的天賦智慧和堅定意誌,更多的是由於查理順應他所生活的時代,盡畢生之力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法蘭克封建國家。他的擴張、他的掠奪、他鐵一般的力量以及對封建主的維護,還有他的附庸風雅,都使當時以至後來的統治者們大加讚賞。

查理大帝於768年登上法蘭克王位。他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歐封建化過程急劇進行的時代。他的全部政策代表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他統治的46年間,曾進行過50多次戰爭,建立起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並獲得“羅馬人皇帝”的皇冕:連綿不斷的戰爭使法蘭克封建主掠奪到大量的土地和農奴,同時也使法蘭克自由農民貧困破產,遭受奴役。就是在查理統治期間,法蘭克封建製度樹立起來。

在查理的帝王生活中,充滿了鐵與血的征戰。他為了建立一個強大的法蘭克國家,不屈不撓地轉戰於歐洲各地:幾十年間,征服了法蘭克的近鄰倫巴德王國;又把北意大利並入法蘭克,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他還曾親率大軍數次越過比利牛斯山去征服西班牙,建立了臣屬法蘭克的“西班牙邊區”。中世紀的著名騎士史詩《羅蘭之歌》就是根據其中一次失利的遠征——朗塞瓦爾峽穀戰役而寫成的。這以後,查理又先後征服了易北河流域的斯拉夫人、多瑙河流域的巴伐利亞王國和阿瓦爾汗國等。查理率領他的法蘭克大軍不斷擴張,馳騁歐洲。與查理同時代的人曾這樣描繪查理和他的大軍: “他(指查理)頭上戴著鐵盔,手上罩著鐵手套,他那鐵一樣的胸膛和寬闊的肩膀掩蔽在一副鐵的胸甲裏。左手高舉著一支鐵矛,右手永遠停放在他無敵的鐵劍上麵。他的盾牌整個是鐵的,他的戰馬是鐵顏色,並有一副鐵石心腸。所有走在他前麵,走在他身旁,走在他後麵的人,整個軍隊的裝備都是盡可能地密切效法他。田野和空地上都充滿了鐵,太陽的光芒被鐵的閃光反射回去。”麵對查理的鐵的意誌,鐵的刀劍,許多部落幾乎不戰而降:

在查理所進行的全部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與薩克森人的戰爭。沒有一次戰爭比薩克森戰爭更持久、更殘酷,沒有一次戰爭使法蘭克人耗費如此巨大的力量,戰爭延續了60餘年(772-804年)。薩克森人,僅次於法蘭克人,是西部日耳曼地區人數最多的一個部族,生活在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大部分領土與法蘭克毗連。查理時代的薩克森人還處於氏族製度階段。他們的生產力水平,他們的武裝和戰法,都不如早已走上封建化和羅馬化道路的法蘭克人。對封建化的法蘭克貴族來說,征服薩克森的目的就是奪取薩克森人的土地,並把薩克森人變為自己新的農奴。從772年開始,貪婪的法蘭克封建主跟隨查理多次向薩克森人進攻,薩克森人曾被迫投降,向查理國王交出人質,並宣誓效忠。但是,熱愛自由的薩克森人不甘心於異族的統治壓迫。從778年起,為推翻法蘭克人的統治,薩克森人爆發了多次大規模的起義。查理調動大軍,又利用薩克森人各部落之間的矛盾,以極殘酷的手段把這些起義鎮壓下去。成千上萬的薩克森人被處決了,很多人淪為奴隸。鬥爭中,查理不惜重金收買薩克森貴族,使他們站在法蘭克人一邊。785年,薩克森貴族的著名代表人物、反法蘭克人鬥爭的重要組織者之一威都金公爵被豐厚的禮物所收買,背叛了薩克森人,投向查理。於是,在這場本來就力量懸殊的鬥爭中,薩克森人失敗了。804年,曆時33年的薩克森戰爭結束了。被征服的薩克森人成為法蘭克國王的臣民。查理把所征服的大片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封賜給法蘭克騎士和投降的薩克森貴族。以國家和軍隊建立起來的暴力統治,有力地加速了薩克森自由農民農奴化的過程,而法蘭克王國的疆域也大大擴充了。

查理的一係列擴張戰爭使法蘭克版圖比其父矮子丕平時代幾乎增加了一倍:西起埃布羅河,東迄易北河和多瑙河,北起北海和波羅的海,南至北意大利,差不多把昔日西羅馬帝國的國土都統一在查理的政權之內。成立不久的教皇國實際上也淪為查理的附庸國家。

法蘭克國家領土的擴大,自然引起查理本人及其臣屬改號的思想。況且,覆亡不久的西羅馬帝國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還留有清晰印象,查理既已統治西羅馬帝國領土的大部分,那麽恢複帝國稱號隻是時間問題了。

一些偶然事件的出現為查理帝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795年聖誕節,教皇阿德裏安一世逝世。新任教皇是羅馬人立奧三世,他與羅馬有勢力的大貴族發生矛盾,受到各種誹謗和攻擊。羅馬貴族以教皇對法蘭克人軟弱為借口,於799年4月25日將教皇立奧三世逮捕,並對其施以酷刑。立奧三世有致肓、致啞的危險,不得不求救於法蘭克國王。法蘭克使臣將立奧三世從監禁中解救出來。800年12月,查理親自帶兵把立奧三世送回羅馬,為其複位,使慘遭破壞的教會秩序得以恢複,為此,立奧三世感恩不盡,他抓住一切機會報效查理的恩典。聖誕節這天,當查理跪在聖彼得大教堂作彌撒時,立奧三世突然把一頂金冠戴在他的頭上,並且宣稱:“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這位偉大的和帶來和平的羅馬人皇帝,萬壽無疆和永遠勝利。”這樣,在西羅馬帝國滅亡300多年後,它的領土上又出現一個“羅馬人的帝國”,即查理帝國(查理,拉丁文讀作“加洛爾”,故查理帝國亦稱“加洛林帝國”)。從此,查理國王又被稱作“查理大帝”。(拉丁文譯為“查理曼”),他的威望大大提高。應邀在查理宮廷中講學的一位英國學者阿爾琴曾比較恰當地指出:當時世界上(實際上指歐洲)存在著三個最高政權——羅馬的教皇國、新羅馬的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查理的卓越的王國。特別是羅馬的教皇國與查理帝國互相勾結,結成聯盟。查理的對外侵略,對內統治需要教會的支持,立奧三世更需要一個世俗強權的幫助才能站穩腳跟。為了肯定世俗政權和教權的關係,教皇立奧三世在拉特蘭教堂安放了一幅鑲嵌彩圖,描寫聖彼得正在把披風送給教皇,把旗幟送給國王,禱文上刻著:“聖彼得把生命賜給教皇立奧,把勝利贈與國王查理!”表明教權與王權聯合統治世界。

查理雖然以武力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法蘭克封建國家,成為威儀天下的君主。可是,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文化與古羅馬文化卻無法相比,而且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的拜占庭、阿拉伯、印度和中國文化。查理宮廷中的貴族大部分是文盲,查理本人也不善書寫,隻有少數僧侶掌握文化。查理為了改變宮廷中粗魯愚昧的氣氛,努力使自己的宮廷成為學者匯集之地。他邀請並吸引了歐洲許多名人學士來到法蘭克。這些學者在宮廷中講學,辦起宮廷學院,為查理帝國培養人才,參加學習的不僅有貴族子弟,還有一些非貴族出身的青年。與此同時,奉查理大帝之命,宮廷抄寫員們認真地抄寫著收集到的古拉丁文和希臘文手稿,他們在書法上刻意求工,字跡秀麗,形成著名的加洛林楷書;能工巧匠們則拆除許多古代建築,模擬拜占庭風格,修飾亞琛的宮室和教堂。在查理的努力下,法蘭克文化較之前幾個世紀有所提高。世俗貴族開始讀書寫字;抄寫古書,保留了一部分文化遺產;興修宮殿,也使繪畫和雕刻有所發展。對此,有些西方學者讚不絕口,謂之日“加洛林文藝複興”。實際上,查理時代的文化發展根本談不上是複興古典文化。在當時的學者中,沒有人能夠理解古典的學術思想,他們的思想受教會束縛。他們從古典文化中汲取的隻是一小部分,而這一點點也被認為是用於解釋和深究基督教教義的工具。

查理的晚年是在亞琛近郊的宮殿中度過的,他依然時常騎馬和打獵。他去世時,享年72歲。查理去世後不久,一度叱吒歐洲的查理帝國也就分崩離析。因為查理帝國隻是依靠武力建立的不鞏固的聯合體,內部沒有共同的經濟基礎。帝國境內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各有各的語言,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境內的社會發展水平也不一致,有的地區封建製業已形成,有的地區卻還存在許多氏族製度的殘餘。在帝國建立的過程中,封建領主不僅占據了大量土地,而且使法蘭克自由農民幾乎都淪為農奴。因此,可以說在查理帝國建立的過程中就已孕育著它自身的毀滅。

查理大帝去世後,他的兒子,性格柔弱的路易繼承王位。路易凡事依賴貴族和教士,被稱作“虔誠者路易”。他在位的全部時期(814-840年),正是不斷**的年代,離心傾向特別強烈地表現出來。 “虔誠者路易死後,他的三個兒子,長子羅退耳、次子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為爭奪帝位互相殘殺。直至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集會,商定將帝國分為三個部分。後來,這三個部分基本上形成了西歐近代的三個主要國家——意大利、德意誌和法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