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戰爭

沒有任何曆史事件能像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一樣,反映出英格蘭與法蘭西之間在這段時期的相互關係;也沒有任何曆史事件能像這場戰爭一樣,在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裏左右著英法兩國君主的一係列重大決策。兩國的君主們或以繼承關係為口實,或以附庸關係為借口,或者無須任何掩飾,直取對方領土。時而,大動幹戈,傾國力舉兵征戰。時而,小規模衝突,相互騷擾。時而,也偃旗息鼓,握手言和,以圖再戰。總之,為了領土和權力,兩國的君主們不擇手段,不遺餘力,使這場漫長的戰爭表現得既轟轟烈烈又斷斷續續。英法之間為什麽打這場戰爭?戰爭又為什麽持續近兩個世紀之久?其中有著具體的曆史原因。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有權繼承英同王位為由,率領他的騎士們渡過英吉利海峽,進軍英格蘭。在黑斯廷斯之戰中打敗英國國王哈羅德後進占倫敦,加冕稱王。這一曆史事件不僅對英國後來的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使英法兩國間關係開始日趨複雜。

威廉征服英國後稱威廉一世,但他仍然擁有諾曼底領地,也就是他同時據有英國國王和諾曼底公爵的雙重身份,而諾曼底公爵在封建義務中又是法國國王的附庸,他的領地在歐洲大陸的法國一方。威廉成為英國國王意味著法國的諾曼底地區將變成英國領土的一部分,而法國國王作為這片土地的名義主人和威廉一世的領主,又預示著法國絕不會無動於衷,袖手旁觀,承認這一事實。隨後的曆屆法國國王勢必要絞盡腦汁,竭盡全力挽回損失。

對當時的法國國王來說,挽回這樣巨大的損失談何容易。987年,卡佩家族統治法蘭西後,日子並不好過。12世紀初以前,法國國內的封建割據局麵十分嚴重,全國分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公爵領地和伯爵領地,各領地又分成無數較小的封建領地。卡佩王朝初期,曆代國王權力微弱,他們雖有國王的尊號,但其各方麵實力甚至還不如某些領主強大。王室領地隻是一塊小得可憐的狹長地帶,其中隻包括兩個大城市——巴黎和奧爾良。國王的領地被團團包圍在最大的幾個封建諸侯領地之中。北方有佛蘭德爾、諾曼底和布列塔尼,東方有香檳和勃艮第,南方有圖魯茲,西方有安茹和阿奎丹。這些領地,儼然是一個個獨立小王國,國王無力控製它們。

盡管如此,法國國王在整個法國境內,聲譽是高於任何領主的,他手巾握有兩張王牌,這是其他諸侯不可企及的。第一,他是全國的軍事領袖,是全國一切貴族的領主,大家都必須向他行附庸臣服禮,並且承認他們的官職和領地是他所賜予的。第二,法國國王即位時由主教塗飾聖油,因而他被視為具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兩張王牌向世人證明,法王是一國之君,並有權幹涉附庸的遺產繼承和全國的領土。卡佩王朝的曆代君主們也正是手握這兩張王牌,理直氣壯地加強實力,擴張王室領地並向英國大興問罪之師的。

由於諾曼底是威廉的老巢,而且隨他出征的許多貴族領地也在其中,所以,威廉盡管做了英國的君主,他和他的臣屬們對諾曼底仍毫不放鬆,並加緊對其管理和統治。因此,法國國王將要麵臨的是英格蘭——諾曼底這一強大的國家,而諾曼底公爵的邊界離巴黎僅20餘裏。法王目睹大片河山歸並異邦,深為痛苦,隨之便產生了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危機感。他們對此絕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削弱並侵吞諾曼底便成為他們的首要國策。

法國國王首先挑撥威廉一世長子羅伯特與其父親的關係,並支持他向其父王要求繼承諾曼底公爵之位。最後,促使羅伯特與其父王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威廉一世險些喪命於其子的矛槍之下。1087年,威廉一世死後,其忠順的兒子盧弗斯的威廉繼承了英國王位,稱威廉二世,而羅伯特最終獲得了諾曼底公爵頭銜。英格蘭和諾曼底這種分而治之的局麵,為法國國王插手於英國和諾曼底提供了方便。英國許多大貴族在英吉利海峽兩岸都有領地,他們要對兩個君主同時承擔封建義務。法王利用這一點大肆離間諾曼底公爵和大貴族與英王關係,使威廉二世統治的13年間,國內自相殘殺,貴族叛亂不已。1100年,威廉二世在狩獵時被一支箭矢射穿了腦袋,他的弟弟亨利登基,稱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亨利一世深諳國家內亂根源在於諾曼底沒有控製在國王手中並與法國仍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亨利一世在鞏固了自己在英格蘭的地位後,於1 105年率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征伐其兄羅伯特公爵。1106年9月,雙方在鄧奇勃萊展開了激戰,亨利大獲全勝,羅伯特公爵被押送到英格蘭永陷囹圄。1109年,與亨利一世作對的大主教安瑟倫死去,諾曼底境內的分裂局麵結束,亨利穩固了在該地的統治地位。英格蘭和諾曼底統一在亨利的王權之下。也正是在1109年,亨利一世唯一的嫡出女兒莫德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德國國王亨利五世訂婚。

1109年,英國的現狀和舉措,對法國國王造成強有力的震動。英格蘭與諾曼底的統一,實際上是這個敵對國家的勢力已深入到法國的心腑地區,而英國與德國的聯姻,又使法國東北部暴露在敵人盟友的覬覦之下,使法國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法國國王再不能滿足於幕後挑撥煽動之策,必須登場與英國直接較量以確保法國的生存。這樣,在1109年,英同和法國間長達近2個世紀之久的戰爭開始了。

戰爭的第一階段(1109-1154年)

在這段戰爭期間,法國盡管已與英國公開處於戰爭狀態,但由於其實力尚不足以與英國相抗衡,故隻能采取小規模戰爭與外交活動相結合的策略。英國則通過巧妙的繼承和外交聯姻手段,使法國損失慘重。

法王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繼位後,積極加強國內建設,同時與英國展開戰爭。身陷囹圄的羅伯特公爵之子威廉·克萊托的存在,為路易六世發動戰爭、幹預諾曼底事務提供了足夠的借口。他大力支持克萊托對諾曼底的繼承權要求,並出兵與英王亨利一世作戰。但是,1119年一戰,法軍被英軍擊敗,後經教皇調停,兩國和解。1124年,兩國再度動兵,英王聯合他的女婿德皇亨利五世,企圖由西南和東北兩路夾擊法國。當德皇率軍準備進攻法國的蘭斯城時,整個法國朝野上下為之震驚,往日一些素不忠實於王室的諸侯也放棄舊嫌,一致聚集在國王周圍抗敵。路易六世為了鼓舞士氣,跑到聖德尼修道院(法國人當時尊奉聖德尼為護國神),跪在神壇前麵,向神禱告賜予他“黃金焰神旗”。在聖德尼修道院,藏有一麵名叫“黃金焰神旗”的旗幟,據法國人傳說,這麵旗幟是古時由天上掉下來的,旗杆是黃金製成的,旗幟上布滿金線,全旗呈深紅色火焰形,所以被稱為“黃金焰神旗”,並被法國人尊為“護國神旗”。路易六世得到神旗之後,很快在蘭斯聚集了20萬軍人。德皇亨利五世聽說法軍準備充足,未經戰鬥就撤兵回國了。

英國王室的一次被稱為厄運的不測事件,使英國進一步陷入內亂之中。1120年,亨利一世的兒子,唯一的法定王位繼承人,乘“白舟號”皇家遊艇從法國返回英國。途中, “白舟號”觸礁沉沒,太子喪生。隨後,有兩人要求繼承王位,二者的理由相仿,一是亨利一世的女兒莫德;另一個是威廉一世外孫布盧瓦伯爵斯特凡。亨利選擇其女兒為王位繼承人:1125年,莫德的丈夫、德皇亨利五世駕崩,亨利一世又把莫德嫁給法國的安茹伯爵。借此,亨利一世把法國北部最強大的伯爵領地與他的家庭和英格蘭王位的血統連在了一起:

1135年12月,亨利一世安息,但斯特凡卻捷足先登,獲得了英國王位。作為安茹伯爵妻子的莫德如何咽得下這口惡氣,雙方在後來10餘年裏,打得難解難分。地方貴族也依據各自利益卷入戰爭,使英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混亂狀態。

1150年,莫德與安茹伯爵傑弗裏所生的兒子亨利日見成熟,率軍與斯特凡作戰。其母授予他諾曼底公爵稱號,次年其父去世,他又兼有安茹、屠棱和曼恩的伯爵封號。至此,他所轄的領地已囊括法蘭西大部分地區。作為法國國王的附庸,他經常去巴黎拜謁法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在位)。路易七世是位虔誠之徒,白天做禮拜,晚上做禱告或懺悔,這使擁有阿奎丹的大片私人領地的王後埃利娜大為不滿,時常抱怨自己“嫁給了一名修士而不是一位國王”。因此,當身材魁梧、容光煥發、談吐活潑的亨利作為她丈夫的封臣出現時,她便迅速作出決定,以宗族關係不宜結婚為由與路易七世離婚,兩個月後便投入亨利懷抱並與之完婚。她的改嫁使法蘭西領土的半壁江山落入亨利手中。法國宮廷對此不禁目瞪口呆。

法王路易七世顧不得與英國國王斯特凡周旋,竭力聚集其他諸侯進攻諾曼底,力圖打敗這個以繼承和婚姻關係建立起來的暴發戶。但事與願違,法王和貴族們的聯軍被亨利擊敗。隨後,1153年1月,亨利率軍渡海,登陸不列顛島,大挫斯特凡國王軍隊,迫使斯特凡簽約,同意亨利為王位繼承人。次年,斯特凡死,亨利戴上英國王冠,稱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開始了英國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亨利二世不僅擁有了英格蘭,而且在法國據有安茹、諾曼底、曼恩、屠棱、普瓦圖、阿奎丹等地,占領法國領土的三分之二,相當於當時法國王室領地的6倍。形勢對法國更為嚴峻。

戰爭的第二階段(1154-1194年)

在這段戰爭中,法王如履薄冰,同時,勵精圖治,使局勢得到穩定並向有利於法國方麵轉化。

亨利二世盡管占有龐大的版圖,但是,並沒有能真正控製住它。它是一些公國和伯國由婚姻、繼承等各種機緣而拚湊起來的大雜燴,不可能同心協力。另外,凡是在法國領土上的諸侯,從封建原則上看也是法王的附庸,這將成為英國的極大隱患。再加上法王路易七世抖擻精神,不斷加強領地的管理和經營,使王權越來越走向鞏同。

亨利二世即位後,與法王路易七世糾葛不斷,兩國連年幹戈擾攘難解難分。英王亨利二世為積蓄力量以便與法國進行持久作戰,競與法王媾和,並讓年僅5歲的王子亨利和法王路易七世之女訂婚。到亨利15歲那年,亨利二世按英國傳統習慣,立亨利王子為英國及諾曼底的繼承人。第二年又應法王路易七世之請,特別在諾曼底給亨利王子舉行加冕大典,然後把亨利王子接入法國王宮。從此,路易七世就以嶽父的身份,尋機挑撥英太子與亨利二世的關係。太子回同後.向其父王提出要求:立即將王位讓予他,或將諾曼底賜予他,二者可擇其一。亨利二世認為,這種要求實屬非分,當即予以拒絕和駁斥。太子便跑到法國,投靠他嶽父法王路易七世,對他父王公然舉起叛旗,其餘王子也紛紛效仿,起而反叛。

1179年,法王腓力二世加冕。這位傑出的君主在當政期間為法國王室領地的擴大、王權的加強,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有“奧古斯都”之稱。

腓力二世統治的大政方針是徹底收回英國所占領的法蘭西領土。他盡管仍處於劣勢,然而卻善於巧妙而幹練地利用英國的內部矛盾。他不僅使亨利二世與國內的一些大貴族矛盾重重,也使其家族內部的紛爭愈演愈烈。兒子們的多次叛亂,曾使亨利二世一籌莫展。當時,威斯敏斯特王宮大廳裏,掛著根據國王之命而作的一些圖畫,其中一幅畫裏,四隻雛鷹正在捕食母鷹,最小的那隻落在母鷹的脖子上,正要啄出它的眼睛。據說,亨利二世說過, “這四隻小鷹就是我的四個兒子,他們不停地迫害我,甚至要把我置於死地。我現在十分寵愛的小兒子到頭來將比別的兒子對我進行更嚴重和更危險的侮辱。”

1187年夏,腓力二世乘英國國內矛盾四起之機,首先向貝裏地域發起進攻。亨利二世被迫讓出伊蘇曼和弗雷特伐爾,以求停戰。1188年,腓力二世聯合亨利二世的次子理查征伐亨利二世,迫使亨利二世於1189年7月在阿紮一勒一裏多投降,並把格拉塞讓與腓力。兩天後,當亨利二世在病榻上看到在謀反的名單上還有他百般寵愛的小兒子約翰的名字,便氣絕身亡。由於長子亨利已死,亨利二世次子理查即位,稱理查一世(即獅心王,1189-1199年在位)。

一度是腓力二世同盟者的理查,年輕驍勇,作戰中勇猛異常,素有“中世紀騎士之花”之稱。腓力意識到,他對法國必將構成比老王亨利更大的威脅。1190年,這兩個君主都率軍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理查在東征中戰功顯赫,與腓力二世矛盾漸起。1191年,腓力二世以患病為借口返抵法國,趁理查遠離國內之際與理查幼弟約翰串通,準備向英國在法國的領地進攻。理查得知消息後,凋轉馬頭火速回返。然而,途中卻被曾同他在十字軍東征時結怨很深的奧地利公爵俘獲。捕獲這樣一個高級俘虜,意味著能得到大筆的贖金。翌年,奧地利公爵把理查轉交給德皇亨利六世。這對腓力和理查的弟弟約翰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約翰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旋即向國內宣布,理查已死,他全副武裝,要求繼承王位。

幾個月後,有確切消息傳到英國,理查還活著,但德皇要求15萬馬克的巨額贖金,這相當於英國王室兩年的收入。必須在倫敦準備好10萬馬克,理查才能獲釋。理查對此表示同意,仍忠實於理查的政務會貴族們也接受了這個條件。與此同時,另一方的腓力二世和約翰也在積極活動。他們出價8萬馬克,要求把理查關到1 194年9月29日的米迦勒節,或者每關他1個月,就給德皇1500馬克,或者以10萬馬克的代價把理查買到他們手中。

1194年,德皇為表示自己信守與理查最初訂下的諾言,在把英國的油水榨得差不多的情況下,心滿意足地釋放了理查。約翰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害怕,他把德皇的這一舉動稱之為放出了“魔鬼”,立即逃往法國。理查返回倫敦後再度登基,加冕儀式比以前更為隆重。同時,籌集金錢,招募騎士,準備渡海與法王腓力二世一決雌雄。

戰爭的第三階段(1194-1223年)

這段戰爭中,英王理查曾占據主動,但當其弟約翰繼位後,形勢急轉直下,法王收複了大陸上的絕大部分領地。

最初,理查與腓力二世在法國領土的戰爭以奇特方式進行著。談判一直未中斷,每年都有一次停火,而每年在天氣和基本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重新開戰。後來,理查發現在昂德利附近塞納河轉彎處有一刃峭壁拔地而起,扼守著通往裏昂的咽喉。這一地帶按以往的協議和主教的要求是不許設防的。理查則在此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堡,他稱之為“漂亮的城堡”和“我美麗的女兒”。這個有三道牆的巨石建築,由外圍工事、橋梁和衛河組成。理查高興地說,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腓力二世怒不可遏地說: “即使這座城堡是銅牆鐵壁,我也要攻破它。”理查反唇相譏地說: “即使它的牆是用黃油壘起來的,我也能守住它。”隨後,理查出兵攻打貝裏、都蘭、裏亞讚,節節獲勝。不料,1199年他在裏亞讚懲戒一個桀驁不馴的諸侯時不幸陣亡,腓力二世絕路逢生,擺脫了困境。

1199年,理查的弟弟約翰繼位(無地王)。腓力二世像他以前幫助理查反對亨利二世,後來又幫助約翰反對理查一樣,現在又幫助獅心王理查的侄子布列塔尼公爵阿瑟反對約翰,並與約翰多次發生軍事衝突。1200年,約翰為了息事寧人,與法國訂立古萊和約,法國得到了諾曼底的韋克森、埃弗勒、奧弗涅和貝裏的幾處地方。約翰的侄女布朗什·德·卡斯蒂爾嫁給法國王儲路易。

腓力二世並未就此滿足。由於約翰強娶阿奎丹呂西尼昂家族於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薩貝拉,與該家族發生衝突,呂西尼昂家族向法國國王法庭提出控告。這是腓力二世夢寐以求的插手機會,他擺出領主調節附庸間關係的姿態,下令傳英王約翰到法國出庭,約翰拒絕這樣的傳票。1204年4月,腓力二世對英王約翰進行缺席審判,以不忠為罪名,剝奪了他在法國領地的一切權利,於是法軍立即進入諾曼底。1204年夏,雙方進行托一加耶之戰,法王占領了諾曼底。1204-1206年,約翰在與法國的交戰中連遭慘敗,特別是1204年,腓力二世攻下了理查修建的“漂亮的城堡”,接著又奪取了安茹、曼恩、都蘭,甚至布列塔尼。1206年,約翰簽訂了停戰條約。至此,英國在海外的領土隻剩下了基恩和加斯科尼以及英法之間海峽中的一些島嶼。

1213年,英王約翰同教會分裂,得罪了聲名極高的教皇英諾森三世,使法國國王和教皇結成強大聯盟。約翰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他要麽屈服,要麽應付法同在英諾森三世所能凋動的軍事和宗教力量支援下的大舉入侵。約翰在此強大壓力下被迫屈服,教皇英諾森三世高興地取得了勝利,並對約翰和英格蘭王國給予特殊的保護。這使約翰一變又成為教會的寵兒。這時,腓力二世已用巨大代價聚集了軍隊,準備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十字軍的名義侵入英國。他認為自己被英諾森三世這個宗教盟友出賣了,感到憤憤不平。他根本不想放棄唾手可得的獵物,聚集起來的貴族也還沒有得到什麽好處,怒氣未平。

失去諾曼底以後,約翰開始實行在大陸上結成反腓力二世聯盟的宏偉計劃。南於法國王室兼並了英國在法國領土的絕大部分領地,聲威大震,打破了以往西歐各方勢力的均衡,約翰很快與佛蘭德爾伯爵、布洛涅伯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結成同盟。1214年,英國和其盟友們從東南和西北兩路向法蘭西夾擊。

法王腓力二世正摩拳擦掌,拉開架式要與英國一戰。雙方交手後,英王約翰的軍隊一擊即潰,腓力二世的兒子路易率軍乘勝追擊,攻入英國本土並拿下倫敦城,英國危在旦夕。這時,許多投靠法國國王的英國貴族又紛紛轉向,支持英王。後來在教皇幹預下路易退出英國。

在東北線,與腓力二世對陣的是以德國皇帝為首的人數眾多的聯軍。1214年7月,法軍與聯軍在布汶展開一場激戰,腓力二世在法國城市民眾支持下大獲全勝。英國要奪回在大陸失去的領土的願望被徹底打破。

腓力二世乘勢加緊國內建設,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借鎮壓阿爾比教派之機向南方擴張。這樣,到1223年腓力二世死時,法國一度成為西歐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

戰爭的第四階段(1223-1303年)

這段戰爭中,英法之間明爭暗鬥,發動的大多是局部戰爭,圍繞的中心問題主要是爭奪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基恩和加斯科尼。這一問題最終也沒有得到解決。

1226年,繼位僅三年的法王路易八世早逝。其子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登基。許多大貴族對他不滿,不久便組成反王室貴族聯盟,引發了公開的內戰。英王亨利三世參與判亂,曾兩度率軍侵入法國。但是,貴族聯盟本身鬆散,大貴族各有打算,步調不一。亨利三世因與英國貴族矛盾重重,隻能以微弱的武裝力量在法國活動。桑特一戰,路易九世擊潰了英王亨利三世的軍隊。英法簽訂相互讓步的和約。路易九世承認基恩和加斯科尼等地仍為英王領地;作為交換條件,英王亨利三世承認路易九世在諾曼底、安茹和普瓦圖的權利,同時,也承認自己是路易在基恩的屬臣。

英法的和平條約無法消除兩圉間潛在的敵意。1293年,兩國水手在英吉利海峽的衝突,導致了聖馬赫海戰。此後,法國宣布占領加斯科尼公國。當時的法王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要求英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象征性地交出加斯科尼的幾個重要堡壘,承認他作為最高領主的合法權力。愛德華一世一一照辦。可是,腓力四世一旦得到這些要塞就再也不肯放手。愛德華意識到,如不采取武力,就會丟掉在法國的屬地。

1294年,愛德華一世對法國宣戰。這次戰爭本身沒什麽重要特點。英國人在加斯科尼發動了幾次進攻,在英吉利海峽彼岸的沿海地區頻頻進行襲擊,還曾圍困波爾多。戰爭初期,英軍打得很積極,但後來因國內矛盾漸起和財力窘迫,其熱情和力量漸漸不支。腓力四世又使腓力二世故伎,以領主名義召英王愛德華一世來巴黎受審,英王拒絕。腓力四世率軍進攻加斯科尼並取得節節勝利。

英國此時與蘇格蘭的矛盾日見激化。從1295年起,英王與蘇格蘭人的戰爭時起時落,從未熄滅,因而也使英國對法國的戰爭不得不多次停戰。1295年,蘇格蘭王巴裏奧派使者到法國,謀求結盟,以便擺脫英國的控製。這一倡議得到法王讚許,雙方議定:法王每年向蘇格蘭資助5萬鎊,蘇格蘭每年用4個月的時間從事反愛德華的戰爭。

愛德華一世無力對法國和蘇格蘭同時作戰,而必須集中精力首先解決迫在眉睫的蘇格蘭問題。1297年,英國被迫與法國休戰。法王腓力四世由於同佛蘭德爾作戰失利,再加上忙於和羅馬教皇的鬥爭,也樂於同英國議和。

1303年,英法雙方簽訂《巴黎條約》。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還給英國,並把女兒嫁給英國太子。這一條約的簽訂,標誌著延續了近兩個世紀的戰爭結束了。長期的戰爭,已使英法雙方都感到疲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