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518年,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侵入印度,占據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後,越過興都庫什山,於次年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遊地區。這時,東方的恒河流域在難陀王朝的統治下已經統一起來。亞曆山大妄想渡過印度河上遊最東一條支流(貝阿斯河)入侵恒河流域,但由於士兵厭戰和東方難陀王朝的強大,不敢貿然前進。公元前325年,亞曆山大率主力分水陸兩路回到了巴比倫。他離開印度後,將西北印度交給兩個傀儡管轄,委派總督,留軍監管。當時,北印度的政局動**不安,到處爆發人民起義。據希臘史學家查士丁的記載,有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的首領“從各地招募盜賊,慫恿印度人改變統治。”大約在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在驅逐希臘一馬其頓軍的過程中,推翻難陀王朝,自立為王,建都於華氏城。公元前317年,馬其頓駐軍被迫全部撤離印度。從此,開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因其出身於孔雀宗族而得名)的統治,北印度大部統一。公元前305年,西亞的塞琉古王國(即條支)侵入印度。不久雙方簽訂條約,塞琉古把大體相當於今天的阿富汗和俾路支一帶的地方割讓給旃陀羅笈多;而旃陀羅笈多給塞琉古王國500頭戰象。孔雀王朝傳至阿育王時代(或稱無憂王,約公元前273-前236年),對南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根據銘文記載,他在征服羯陵伽時,俘15萬人,殺10萬人。到這時除半島的極南端一部分外(至邁索爾),整個印度都在阿育王的統治下。孔雀王朝已成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

阿育王崇信佛教,建造了許多佛塔(即搴堵波)。傳說在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高僧在華氏城舉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淪三藏經典,以求解決各派之間的爭論。他還派佛教徒到斯裏蘭卡和緬甸等地宣傳佛教。

孔雀帝國是奴隸製君主專政的國家。國王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國家的一切軍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國王的手裏。國王下麵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南行政長官、軍事長官和祭司長老分別掌管。另外還設有供谘詢的大臣會議。地方劃分為許多省,由總督管理。國家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是村社,即“哥羅摩”,由村長管理。軍隊是專製帝國的統治支柱。據麥伽斯梯尼(駐旃陀羅笈多宮中的塞琉古大使)記載,旃陀羅笈多擁有60萬步兵、30萬騎兵和9 000頭戰象。孔雀王朝利用這支強大的軍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對內殘酷地鎮壓人民。

孔雀王朝王室靠著從全國搜刮來的財富,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據麥伽斯梯尼記載,國王行獵時,伴隨國王的全是武裝起來的女獵手。她們有的駕馭戰車,有的騎馬、乘象,儼如出征一樣。在舉行某種宗教大典時,在宮廷的遊行隊伍裏,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許多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貴重寶石的各種黃金或黃銅器皿的侍從;還有許多水牛和馴服了的獅子、豹等。國王通常被24頭大象保護著。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孔雀帝國的全盛時代。但這個龐大帝國沒有統一的基礎,各個地區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還保有很大的獨立性。因此,這個靠武力統一起來的帝國不能長期維持下去。阿育王死後不久,帝國即告分裂。約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被普沙密多羅·巽伽(屬巽伽族)所殺,開始了巽伽王朝統治時期。公元前73年左右,片婆王朝取代了巽伽王朝。在甘婆王朝時期的摩揭陀更加衰落了,統治範圍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下遊。至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為南印度的安德羅所滅。安德羅是南印度的一個強國,它對北方的統治為時不長。摩揭陀的曆史,從甘婆王朝滅亡後直到公元4世紀初期笈多帝國興起時為止,共有二百幾十年是模糊不清的。

城市和村社經濟

列國時代,印度已經出現了不少有名的工商業城市。至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後起的華氏城躍居首位。據麥伽斯梯尼記載,此城宏偉壯觀,在建築的城牆上有570個塔樓和64個大門。華氏城不僅是帝國政治中心,而且工商業也很發達。城裏管理機構分為6個部門,分別掌管手工業、外族居民、商業與度量衡、人口生死登記、產品銷售和商品什一稅等事務。市內手工業者按行業分別住在各個街坊。商業很繁榮。在手工業方麵,紡織業最負盛名,不僅能生產精製的棉織品,而且也能生產高級的絲織品。冶金、金屬冷加工以及石、骨和木器加工等都有很大的發展。在建築方麵,已能修建較大的水壩、結構複雜的房屋和佛塔。

商業主要是為上層服務。主要商品有紡織品、寶石、裝飾品和香料等。這些都是統治階級需要的消費品。城市手工業和商業都是在國家的市政官嚴格監督下進行的。王室以官吏經營商業,礦產品、鹽、酒之類的民需品,由國王專門銷售。內陸貿易的主要幹線是從摩揭陀到西北山口的一條皇路。這是在旃陀羅笈多時代修建的。這條皇路不僅是內陸交通的主要幹線,而且也是印度同伊朗、中亞、西亞和中國貿易的交通要道。中國的絲織品就是通過這條道路輸往印度的。《政事論》中曾提到“支那帕塔”一詞,意思是中國產的絲。這一時期的海外貿易,主要是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埃及,出海港口是婆盧羯車,同斯裏蘭卡和東南亞的海上貿易,主要通過耽摩栗底港。

古代印度的村落,即村社,大者上千家,小者幾十戶。村社有自己的管理機構和公務員,村長由國王任命,村落周圍有土牆或籬笆。圍子外麵是村社的耕地,分配各家使用。主要農作物有稻、大麥、小麥、豆類、棉花、甘蔗和胡麻等。耕地以外是公共牧場。兩村交界處有一片叢林地帶。這是獵人活動的場所,樵夫也常到這裏砍柴。村社與村社之間彼此很少往來,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天地。每個村社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各有自己的手工業,如紡織、冶鐵、製陶等。由於農村經濟的獨立性,同城市幾乎沒有什麽聯係。

村社農民對土地的關係,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不相同的。在一些發展比較緩慢的地區,土地歸公社集體所有,分配各家使用。各家份地之間有公用的灌溉溝渠。份地麵積通常不大,大體隻夠一家耕種。少數一些地區還存在集體耕種、平均分配的氏族公社。但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了私人占有土地,如《政事論》中曾記載關於土地買賣的一些規定。曆史文獻還提到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例如在《佛本生經》中提到有一個婆羅門擁有一千迦梨沙(一迦梨沙近似一英畝)的稻田。在田莊裏勞動的,一半是奴仆,一半是雇工。廣大農村的村社成員是奴隸主階級的主要剝削對象。國家對村社實行沉重的剝削,通常是征收收成的1/6,有時則加重為1/4。國王把剝削來的財富,一方麵以俸祿、賞賜等形式分給奴隸主階級,另一方麵用以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保護整個奴隸主階級利益。

奴隸製的全盛

孔雀帝國時代,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鐵器的製造和普遍的使用,以及新興城市的出現和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奴隸製的發展。這時,奴隸製度已經進入了繁盛階段。奴隸的來源很多,使用的範圍也很廣泛。《摩奴法典》列舉了以下幾種來源:戰俘奴隸、債務奴隸、家生奴隸、賣身奴隸、繼承下來的奴隸和罪奴等。國王是大奴隸主。不少僧俗貴族也占有很多奴隸。在國王的大莊園中,耕種土地的大部分是奴隸,也有一些是雇工和罪犯。在王室作坊中,使用奴隸勞動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奴隸。這些女奴隸天一放亮就得進入工場,不許隨便講話,如果完不成任務或浪費了原料,就要受到割去大拇指的懲罰。在有月亮的夜晚,監工們還把她們趕進工場,借助月光勞動。在王室牧場裏,也使用奴隸勞動,包括放牛、擠奶、攪乳等。在僧俗貴族的莊園中,有大量的奴隸用於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王室及一些顯貴之家還使用宮女、侍從、舞女、歌手和乳媼等,他們的地位和奴隸沒有多大區別。

奴隸大多數用於家務勞動,如釀酒、做飯、打水、推磨、搗米、脫粒、看守倉庫、園丁以及向田間送飯等。奴隸勞動相當繁重。 《佛本生經》描寫一個王家奴隸廚師的勞動情況時說: “他很早就得起身為主人做飯,飯後還要劈柴、洗碗、打水,身體非常疲勞。”有些碾米的女奴,常常工作到深夜。一年之內,不問天氣,不問節日,奴隸們從來沒有片刻的閑暇時間。解放奴隸要舉行一種儀式,就是從奴隸肩上取下水甕,然後打碎,表示奴隸已經解放。這說明,勞動確是奴隸的沉重負擔。

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可以同牲畜一樣買賣、抵押、交換。佛經文獻在提到顯貴之家的財富時,常常把“仆從奴婢”和“金銀珠寶”、 “象馬豬羊”並列。奴隸主對奴隸可以隨時拷打、加上鎖鏈或打上烙印等。在奴隸製度下,奴隸沒有任何財產,沒有人身自由,過著悲慘的苦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