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畫中關於UFO的記載

UFO不但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有大量的記載,也有人對它題畫作記。清末著名畫家所作的《赤焰騰空》圖就是其中的一例。

《赤焰騰空》圖上畫著南京朱雀橋頭站立幾十個人,那些穿長袍馬褂、拖著長辮子的人們,扶老攜幼,議論紛紛,翹首仰望屋頂上空高懸的卵圓形“赤焰”。在這幅圖畫上,還有作者吳友如親筆撰寫的一篇題記,相當具體而詳細地描述了這一“赤焰”的特點。題記原文如下:

“9月28日晚間8點時,金陵城南隅,忽見火毯一團,自西而東,形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跋足者,不下數百人。

“約一炊許,漸遠漸滅。自有而遠,甚屬瀉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為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眾口紛紜,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之不聞也。係由南門外騰越來者,嘻異矣。”

從上述題記的內容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畫中那個火毯(球)就是不明飛行物,這個火球“形如巨卵”, “初起時微沉有聲,非靜聽不聞”,當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火球“色紅而無光”,但觀者“舉頭仰視甚覺分明”,從火球飛行的速度、過程、路線和特點看,它“由南門外騰越而來”,“飄**半空”,甚至在空中停滯了一會兒。

還應該指出的是,該圖作者對“赤焰”進行了分析:一是把“赤焰”飛行的特點同流星相比較,排除了是流星這一說法的可能性;二,是根據飛行方向與風向的矛盾,否定了此物是兒童所放天燈的猜測,從而肯定它是一種未知的飛行物,反映了作者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和分析是很深入和中肯的。

這幅圖人物畫得也相當生動,畫麵上描繪了近50個人物,有的驚愕,有的興奮,有的靜觀,有的議論,有的注意諦聽別人的介紹,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們發現奇特的不明飛行物時的轟動場麵,躍然紙上。

有人認為《赤焰騰空》是最早的UFO圖畫,其實不然,隻能說更早的還未發現,或無法確認。如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狼山亡發現了大批岩畫。有一幅岩畫描繪了兩個桃形的頭狀物,其麵部有兩個圓形的“眼睛”。眼睛也被桃形輪廓所包圍,宛如戲劇中孫悟空臉譜,但又沒有鼻子和嘴。在頭狀物的四周,刻畫著大量的球形體。這些球體是否表示外星人乘坐的飛行器呢?還是表示這些神來自宇宙天體?有些研究者認為: “這是祖先想象中的神靈聖像”,從而稱這類圖畫為《天神圖》。

然而,在韓烏拉山峰下東邊溝口也有一幅奇異的頭像圖。其中的一個頭形體麵部長著兩個不同的眼睛和方形的嘴,頭上長著無數棒狀體,和前幅岩畫一樣,頭形體四周也刻著大量的球狀體。

難道這也是祖先想象中的“神靈聖像”嗎?為什麽這類奇異的圖形中都要刻畫球體呢?有意思的是,這幅圖畫中還刻著“大唐”的字樣。如果圖畫與題字是同人同時所作的話,我們不禁要問:唐代時我國文化已相當發達,佛教、道教在我國已十分流行,從題字的字體來看,作者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文化水平的。那麽,既然作者要刻畫神靈聖像的話,為什麽不刻畫佛像或道像,反而要刻畫這樣無法理解的、完全是想象中的圖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