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求別人做事時,切忌用命令的語氣

用命令這種霸道、不容置疑的口吻跟別人說話,人際關係一定會很糟糕。

請求別人做事的時候,不能用命令的語氣,而要用禮貌的語氣。如果一味地“發號施令”,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例如,一位客房服務員如果用命令的語氣對客人說:“喂!不準開那扇窗!”、“你不能走進我們的工作間!”這樣的話語肯定會使客人反感。如果一個懂禮貌的人,上麵的話就會換成商量的語氣加以表達:“先生,那扇窗壞了,一時未能修理好,請您不要打開它好嗎?”、“我們工作正忙,您來工作間,弄髒您的衣服就不好了。”這樣彬彬有禮的語氣,客人則會樂意接受。

一位心理學家以他多年的管理經驗告誡管理者:“對下屬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而要用詢問的方式。”喜歡下命令的管理者似乎很少考慮這個問題,管理者理所當然地認為下屬一定能夠做好他們所要求的事情。但實際上,命令一個人做件事情是容易的,但對方是否願意做好這件事情卻是不確定的。作為管理者,最好能夠采取詢問的方式對待下屬,這樣既可以了解下屬內心的真實想法,又可以讓下屬感覺更舒服一些。

身在職場中的人都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任何溝通都是雙方之間的一種交流和聯絡,包括情感、態度、思想和觀念的交流。溝通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對方,而在於尋找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法。因此,溝通的方式往往比溝通的內容更為重要。這就要求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先引起對方的關注,取得對方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語氣,也盡量避免“我”,而要用“我們”來取代。這樣會讓下屬覺得彼此是一體的,會為達成共識而努力。

同樣,這樣的說話方式也適用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用命令的語氣,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麵意義的語氣說話。如果需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以用商量的語氣跟他交談。交談的時候,要讓他明白,你是尊重他的,他跟你之間是平等的關係。

例如,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麽說:“玩具亂丟,這是個不好的習慣,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麽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了你的責備,心裏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極其不情願的。

父母學著用商量的語氣來跟孩子說話,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怎樣與人共事。

隨著年歲的增長,孩子在喜好、興趣、交友等方麵的看法都會與父母產生分歧。這個時候,就要求父母對孩子的一切,不能簡簡單單地禁止,而應該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孩子商量,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

不管孩子做了什麽事情,最好用商量的口氣,而不要用命令的口氣。比如,提醒孩子做作業時,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該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可以看會兒電視。”而不要說:“趕緊去做作業!”或“還不去做作業呀?”請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情時,比如洗菜,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講話,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會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從而促進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