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溝通的心理障礙

溝通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溝通,都希望通過溝通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裏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同事關係等,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溝通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溝通的正常進行。

1. 由於認知不當而導致的溝通障礙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在首次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有鄭鄭對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一印象往往不太容易。這種印現象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因為我們認識、了解一個人,不是通過一兩次的交往就能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製我們對一個人的進一步了解。有的人可能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在進一步交往之後,則會感覺大不一樣;有些人給人的第一印象特別好,而在以後的交往中這種印象也許會逐漸淡漠下去。“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個古訓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注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響。

(2)近因效應。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是就有人認為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有優勢,這是人的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某個人。

(3)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知覺容易產生偏差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形成印象以後,那麽就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很不錯。這就像月亮周圍的大光環是月亮的擴大一樣,所以稱為暈輪效應。這種效應也可稱其為“光環”效應,一個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概全。我們要知道這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舉動。恰當地、全麵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說好全好、說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4)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如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等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人具體分析。人如其麵,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

2. 由於情感失控而導致的溝通障礙

人總是帶著某種情感狀態參加溝通活動的。在某種情感狀態下,人們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種情感狀態下,信息就很難輸送進去。在溝通時,如果不能有效地駕馭自己的情感,就會有礙你與他人的正常溝通。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溝通的正常進行,這一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亦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

3. 由於態度欠當而導致的溝通障礙

態度是人對某種對象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除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外,態度還包括行為成分。凡以恰當的認知、健康的情感支配行為的心理傾向,就是科學的態度。反之,則是非科學的、不端正的態度。態度不正確,也不會有理想的溝通效果。例如,迷信會帶來溝通判斷的失誤;愛麵子也會造成判斷的失誤。

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溝通也日益複雜。如果說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麵的客套、應酬,那麽,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溝通,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地去克服和改正。人們在溝通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溝通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