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麽話,辦什麽事

辦事是平常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個詞,做工作、過日子總少不了要辦各種各樣的事,有的事可能還很難辦。如果你的說話水平高一些,辦事的效率與成功率就會高得多。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講過這樣一個事例。在賓州威明市的一所職業學校,有一個學生因違章停車而堵住了一個學院的人口。有一位導師衝進教室,凶狠地吼道:“誰的車子,馬上給我開走,否則,我就不客氣了!”這位開車的學生把車開走了,但他內心非常憎恨這位導師。此後不隻是他,其他的同學也時不時地給這位導師製造出許多小麻煩。

假如這位導師改換一種口氣,效果會是什麽樣呢?假如他這樣說:“你的車子停在那兒,那麽別的車子怎麽出入呢?”這位同學聽後會為自己的過失感到自責並很快把車子開走的。

還有個事例。南非約翰遜的工廠接到一張訂貨單,但訂單上所要求的交貨時間讓他幾乎沒有信心來接受它。

約翰遜並沒有要求工人加速生產,隻如實地給工人們解釋這種情形,並征求他們的意見。

我們看看他是怎樣和員工對話的:

“我們有什麽好方法來完成這張訂單?”

“有沒有別的辦法來調整一下工作時間和生產效率?”

員工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並堅持讓他接下這張訂單。最後,約翰遜如期交貨。

還有一件事。一個和歐文·楊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了3年的同事說,3年期間,他沒聽到過歐文·楊給任何人下達過命令。他總是以溫和的口氣探問他人:“您看這樣可以嗎?”或“您認為這樣合適嗎?”他總是讓他人自己選擇一種最佳方式。

這種方式既不傷害員工的自尊心,又不會埋沒員工的優點,它讓員工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而毫無怨言。這就是會說話的魅力。

再比如,我們舉工作中的一個例子。

某上司和職員小李的一段對話:

小李:前幾天我重病在床。

上司:什麽,你沒去那家公司?

小李:後來,我托小王去辦。

上司:他做得如何?

小李:他由於有事外出。

上司:還是沒辦……

小李:不,我強撐病體,去那家公司,見到經理。

上司:快說呀,怎麽辦?

小李:他不願意接受我們的條件。

上司:啊!

小李:但是……

上司:出去,出去。

在這段對話中,小李說話說話一再的拐彎抹角,吊人胃口,最終落了個“出去”的下場。

同樣一句話,你對甲說,甲肯定全神貫注地聽,你對乙說,乙卻顧左右而言他。這時候對甲說,甲樂於接受,另一個時候對甲說,甲卻覺得不耐煩。這除了表示甲、乙兩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也表示甲前後的心情不一樣。因此我們必須“特殊事情,特殊說話”。

而且,不論一個人說話的內容如何精彩,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就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就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

再比如,借東西是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但不同的是:會說話的人別人會心甘情願把東西借給你,反之,人家則會推三阻四。可見,這裏麵的學問大著呢。

總之,我們要針對不同事情,把話說得精妙,把事情辦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