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對象再張口

平常我們都很反感這樣的人:與人閑聊,專揀自己很熟悉而別人不明所以的內容去講,一麵口若懸河、唾星四濺,一麵看著別人一頭霧水的樣子而心滿意得。

我們也很痛恨這樣的人:明明是很正式的場合,他偏偏裝出一副瀟灑自如的做派,插科打諢,油腔滑調。

還有的人在長輩及領導麵前說話沒大沒小,或者本來大家在開玩笑,他卻故作正經,搞得大家好不掃興……凡此種種,都是說話不看對象、不分場合的表現。

生活中,人所處的環境是各種各樣的,因此,他們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也會各不相同,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對語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統一的、通用的、標準語的說話方式來交流,因人而異的交流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優秀服務員李淑貞的接待語言就是說話看對象的一個範例:

知識分子進店,李淑貞這樣說:“同誌,您要用餐,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溜裏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工人同誌進店,李淑貞這樣講:“師傅,今個過班,想吃過油肉,還是汆丸子?”

鄉下老大娘進店,李淑貞這樣歡迎:“大娘,您進城裏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嚐點啥?”

對知識分子,用語文雅、委婉;對工人同誌,用語直接、爽快;對鄉下老大娘,用語則通俗、樸實。這就恰到好處的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愛好和文化修養。

對象的年齡,也是說話時不可忽視的因素。就說問歲數吧,如果是十二三歲的中學生發問,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問法:“你幾歲了?”——問小孩;“你多大年紀?”——問同齡人;“您多大年紀了?”——問中青年;“您高壽?”或“您高齡?”——問七八十歲老人。恰當使用不同的問語,就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提醒同學們注意,對小孩或同齡人,說話要坦誠、親切;對老年人或自己的師長,則要尊重他們,讓人感覺到你是有教養、懂禮貌的晚輩。

再舉一個例子。

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從前的一位苦朋友從鄉下趕來找他,對他說:

“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他說得好聽,心裏很高興。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的說話裏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聽見了。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塊兒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黴的吧?”他也就去了。

和朱元璋一見麵,他就直通通地說:

“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裏。你隻顧從地下滿把的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口,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裏去了……”

朱元璋嫌他太不會顧全體麵,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一般說來,說看要看對象、因人而異要考慮到幾個方麵。

性別差異。對男性宜采取直接且強有力的語言,對女性則應采取溫柔委婉的態度。

年齡差異。對於年輕人應采用鼓動性強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關係讓其自己斟酌,對老年人則要用商量的口吻以示尊重。

地域差異。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獨特的性格特點。對於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直率的態度,而對於南方人則要細膩一些。

職業差距。與不同職業的人交往時,要針對對方的職業特點,運用與對方掌握的專業知識關聯較緊密的語言,以增強對方對你的信任度。

文化差異。對文化程度較低的人采用的語言要盡量簡潔,多使用一些具體的例子和數據;而對於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則要盡可能表達得專業一些。

此外,性格差異是不分年齡和職業的,對此要特別注意。

若對方性情豪放、粗獷,則他喜歡聽耿直、爽快的話,那麽你就應真誠、坦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美醜、善惡的愛憎要強烈表明。

辦事嚴謹、誠實、老練的人,最喜歡聽流利而穩重的話。這時,你說話要注意態度謙恭,既不能高談闊論,也不可巧舌如簧,而應樸實無華,直而不曲。話語雖簡單,但言必中的,給人以老實敦厚的印象。

若對方是學識淵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蕪雜的言辯,你不妨從理論問題談起,引經據典,縱橫交錯,使談話富有哲理,但言辭上應表現出含蓄和文雅,顯得謙虛而又好學上進。

總之,與不同的對象談話,要盡量采用適宜對方接受的不同的談話方式,這樣做最恰當,也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