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饒人處口饒人

有誰不會犯錯誤呢?做人不要對別人特別苛刻,而應該用放大鏡的相反方向看他人的錯誤,那麽他人的錯誤便會微乎其微了。

在社交中每個人都可能不小心出點失誤,比如念錯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要張揚,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的小過失變得顯眼起來。

1953年,我國政府舉行招待宴會,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駐旅大的蘇軍。在招待宴會上,一名蘇軍中尉翻譯總理講話時,譯錯了一部分。我方代表團的一位翻譯同誌做出了及時糾正。

這件事不僅使總理感到意外,更使在場的蘇聯駐軍司令大為惱火。因為部下在這種場合失誤,不僅使司令丟麵子,還使國家丟掉了榮譽。駐軍司令馬上走過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這時,周總理及時地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台階”,他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地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講得不夠完善。”並慢慢重述了被譯錯了的那段話,讓翻譯仔細聽清,並準確地翻譯出來,緩解了緊張氣氛。總理講完話,在同蘇軍將領、英雄模範幹杯時,還特地同翻譯單獨幹杯。蘇駐軍司令和其他將領看到這一景象,在幹杯時眼裏都含著熱淚,那位翻譯被感動得舉著杯子久久不放。

為什麽要避免渲染和張揚對方的失誤呢?這是因為在社交場合,每個人都展現在眾人麵前,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會比平時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在這種心態下,他犯了錯誤已經很惱火,你再渲染、放大他的失誤,使他下不了台,他定會產生比平時更為強烈的反感,甚至與你結下終生的怨恨。

在任何時候說話都應大方得體,與人交往尤其要表現出自己的風度,不能狹隘地渲染和張揚別人的失誤。你以為這樣做會使別人處於尷尬的境地,殊不知,這樣更會讓自己被人鄙夷。

在上海一家著名大酒店,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生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說:“我發現先生對我國景泰藍食筷愛不釋手。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我代表酒店,將這雙圖案最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取出內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在表示了謝意之後,接過服務生給他的小匣,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當別人失誤的時候,最好盡可能地為對方挽回麵子。有時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這時,你在給對方提供“方便”的同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對方麵子上再添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了,會使對方更加感激你,譬如本文開頭周總理對蘇翻譯的做法。幫助對方挽回麵子,會使他對你感激不盡。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錯處被人放大,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渲染和張揚對方的失誤,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

如果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對你反感或報複,而且也不利於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在今後的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

在人際交往中,切勿針對別人的過失和錯誤故意渲染、誇張,以此來諷刺、打擊別人。這樣做隻會四處樹敵,對自己一點兒好處也沒有。

事實表明,說話太刻薄的人,早晚沒有路走。尤其是一些驕傲自大、尖酸刻薄的人,喜歡揪人辮子,以為這樣就可以彰顯自己。其實這樣做隻能逞一時口舌之快,你傷害了別人,難保別人不會用更惡劣的手段來報複你,那時可就得不償失了。

口下有情腳下才有路,麵對別人的是非對錯,要盡可能地行與方便,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你放過了對方的小辮子,等於為自己留下了一條活路,將來有求於他的時候,想必他是不會拒絕你的。

為人處世,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留條後路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驕傲自大,尖酸刻薄,怎能不傷人麵子?

在公司,有位員工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單位人緣不好。因此他經常抱怨世態炎涼,責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態炎涼同事寡情嗎?非也!原來是他自己自命不凡,每逢單位開會,年終考評,他都喋喋不休地貶損他人,以顯示自己“崇高的思想” “卓越的才能”“非凡的業績”。因此,同事們都覺得這位同事實在太過分了,太不像話了,不能與他相處。大家都不買他的賬,使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顯然,這位員工人緣不好,原因在於貶低他人,抬高自己。

有些人為了抬高自己、貶損他人竟達到了捏造事實的地步。盡管他所說的事實是捏造的,可也是有鼻子有眼的,頗能迷惑人。麵對捏造事實的指責,受害人有口難辯。

小李與小張同去某地出差,采購一種緊缺物資。他們到某地時,當地已無貨供應,再等一個月才有貨。於是小李和老張空手而歸。可是在向領導匯報時,老張竟對領導說:“年輕人就是貪睡,那天早晨如果小李早點起來,我們可能就買到貨了。”小李說:“本來就沒有貨了呀,這與起早起遲有什麽聯係呢?”領導連忙批評小李說:“老張說得對啊!你應該接受,以後改正!”小李聽了領導的批評隻有無可奈何地歎氣,還有什麽可辯解的呢?不過從此以後,小李對老張敬而遠之了。久而久之,領導再派任何人與老張一起出差,大家都借故推辭。

宋代的呂蒙正,每當遇到與人意見相左時,他必定以委曲婉轉的比喻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不揪人辮子。他的胸懷寬廣,氣量宏大,大將風度,讓皇帝對他更加賞識、信任了。

當呂蒙正初次進入朝廷的時候,有一個官員指著他說:“這個人也能當參政嗎?”

呂蒙正假裝沒聽見。

他的同伴為此憤憤不平,要質問那個官員叫什麽名字。呂蒙正馬上製止他們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輩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當時在朝的官員也佩服他的豁達大度。後來那個官員親自到他家裏致歉,並結為好友,相互扶持。

呂蒙正這樣做是對的,為人處世,留有縫隙,是君子風度,可以顯示一個人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修養。

我們說話辦事也應該這樣,不揪人辮子,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如果時時處處工於算計,錙銖必較,不給別人留半點兒餘地,不讓自己犧牲一點兒利益,那麽你與人之間的關係,必定會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麵。

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人海茫茫也會狹路相逢,你今天得理不饒人,又怎麽知道他日會不會與那人相遇呢?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說話辦事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讓別人為難,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讓自己活得瀟灑,這就是做人留有縫隙的妙處。不管是誰,一定要謹記:權力不可使絕,金錢不可用絕,言語不可說絕,事情不可做絕。

還有這麽一個寓言故事:

一頭大象在樹林裏漫步, 由於光線比較暗,一不小心把刺蝟的老巢踩壞了。大象很慚愧地向刺蝟賠禮道歉,但是,刺蝟卻對此耿耿於懷,不肯原諒大象。

一天,刺蝟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 “機會來了,我要報複大象,至少,我可以咬這個龐然大物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別厚,刺蝟根本咬不動。刺蝟圍著大象轉了幾圈,想啊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刺蝟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於是,刺蝟忘乎所以地鑽進大象的鼻子裏,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黏膜。

大象感覺鼻子裏一陣刺痛,它猛地打了一個噴嚏,將刺蝟射出好遠,刺蝟被摔了個半死。

好久,刺蝟才從地上爬起來,痛不欲生,對前來探望它的同類說:“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得饒人處且饒人!”

生活中有些人像刺蝟一樣,小肚雞腸,得理不讓人。假如是重大的是非問題,自然應當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

朋友之間因為一句閑話爭得麵紅耳赤,形同路人;鄰裏之間因為孩子打架導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因為家庭瑣事同室操戈,勞燕分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不劃算。得饒人處不饒人,害了別人,也往往害了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為了突出自己處處去揪別人的小辮子,結果弄得兩敗俱傷。其實,說話辦事留餘地,得饒人處且饒人,又何嚐不是利人利己的處事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