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選擇,怎樣取舍

說什麽話、做什麽事以及如何做事,涉及一個怎樣選擇、怎樣取舍的問題。你選擇了一種做事方式,也意味著必須選擇相應的說話方式,這裏麵的取舍與得失,必須參悟透徹才行。

比如,你生性柔弱,做事情一向剛強不足、婉約有餘,但當你麵對恃強淩弱的人時,說話依然低眉順目就隻能使事情更糟。此時需要的是快言利語,這就是取你不得不取、舍你不得不舍的方式,是一種為人處世過程中說與做的智慧選擇。

關於說與做如何取舍的問題,在這裏歸納如下:

1.順其自然,按規律做事

每個人做事,都想獲得一個圓滿的結果,但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成事須有條件,須順應客觀規律,一味地強求,隻會適得其反。

2.自吹自擂等於白取滅亡

做事時千萬不要過於自信,更不可吹牛。過於自信、吹牛,其結局隻能是失敗,隻能是自己遭殃。元未有個士人王同喜歡說大話,尤其愛談論軍事,一談到軍事必定推崇孫武和吳起。時遇元末大亂,張士誠在姑蘇稱王,跟朱元璋爭天下。決戰前,王同拜見張士誠說:“我看,地理形勢沒有比姑蘇更便利的,但是你占據姑蘇卻不能稱霸天下,原因在於將領無能。現在你手下的將領,都是本領低下的人,打仗不懂兵法,如同老鼠打架一樣。大王如果能讓我做將軍,便可取得中原,對付小小的敵人(指朱元璋)怎能不贏呢?”張士誠認為他說得很對,就讓他做了將軍,聽任他去招募兵員,並命令主管糧草的官員給他充足的給養。決戰開始後,朱元璋手下的李文忠很快便攻破杭州城;而王同原本沒有本領,先前和張士誠說的都是大話,根本沒有把握戰勝敵軍。為了自身的安全,王同偷偷溜掉了。幾天後,王同被搜了出來,被綁到軍營外殺了,他臨死前還誇口說:“我擅長孫武、吳起的兵法。”這真叫人哭笑不得!

3.自己辦不到的事就如實相告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別人請求我們幫他辦事,對於這類事,你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能力幫別人把事情辦成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要當場拒絕掉,並這樣回應他:“對不起,您托我辦的事我實在無能為力,為了不耽誤您的時間,我看您不如找別人幫一下忙?”你能這樣說,就表明你是負責任的人,是會辦事的人。如果你為顧及麵子,爽快地答應幫人去辦,還允諾一定辦成功,那麽當你辦事過程中,碰到了許多困難,而憑你的能力根本無法解決時,你可就背上了言而無信的惡名。

4.說話做事為自己留有餘地

俗話說:“逢人隻說七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其實不僅說話如此,做事也一樣。在與人交往或做某件事情時,大可不必把話說滿,把事做絕,而應留給自己一點回旋的餘地。

5.說話、做事要有成人之美的心態

在這裏應該舍棄的是那種與己無關便聽之任之的說話做事作風,這不僅對人不利,於己也大大有害。

隻要是好事、有益的事,我們就應該放手去做,隻要是對別人有幫助的話,我們當說則說,別管它是否有好處來回報我們。這並不是在唱高調,隻有具備這樣的情懷,才能聚合人氣,才能有所成就,有所發展。

6.切忌急功近利

說與做應一步一步地來,引導別人一點一點地接受你的觀點,把事情逐漸引到自己的同步軌道上來,因為,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兩位教授,曾同學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婦巴特太太做了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打了個電話給她。

“這兒是加州消費者聯誼會,為具體了解消費者的實況,我們想請教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

“好吧,請問吧!”

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兩個簡單問題,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種肥皂等。當然,這個電話,不僅僅隻打給了巴特太太。

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

“對不起,又打擾你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你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實在是件不好辦的事兒,但也被同意了,這是什麽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的鋪路。相反,他們在沒有打過第一個電話、而直接提到第二個電話的要求時,卻遭到了拒絕。他們最後以百分比作為結論。前一種答應他們的占52.8%,後一種隻有 22.2%。

據此可知,說話、做事,應由微至著,由淺及深,由輕加重。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對方全盤接受,常常會遭受對方的斷然拒絕。

當然,以上所列隻是說話、做事方麵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取舍原則,生活中需要我們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還有很多,正是這一次次說與做的選擇引導著你的人生之路,所以,選擇時不能不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