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與做,相互影響

有一句話說得好:說什麽話,辦什麽事;辦什麽事,說什麽話。

這也就是說,你所說的,能夠影響你所做的;你所做的,關係到你想說話的目的。

認識到說與做的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有意識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就能夠讓說與做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

通過做事的態度、風格、能力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為人和綜合素質,從這個意義說,做,就是一個人的不言之言,也是一種說,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通過說話推進事情的進展,完成需要做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說,也是做的一個環節,有時還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

在這方麵,清末重臣張之洞就是一個地道的高手。

1884年5月22日,清廷任命張之洞為兩廣總督,張之洞可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

而在當時情況下,要想做好防務工作,協調好粵省各方大員和軍隊的關係是當務之急。當時存在著滿漢矛盾、湘淮矛盾、主客矛盾,而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則是張樹聲與彭玉麟之間的矛盾。自“同治中興”以來,清朝的主要軍隊為湘、淮兩軍,但兩軍素有門戶之見。欽差大臣、兵部尚書彭玉麟與前任兩廣總督張樹聲分別是湘、淮兩軍的著名戰將。朝廷調彭玉麟人廣東的直接原因,正是認為張樹聲辦理軍務不善。而張樹聲還曾經阻止彭玉麟來廣州,所以兩人關係的緊張早已眾所周知。

張之洞在奉命接署兩廣總督時,隨即致函彭玉麟,對他稱頌備至,誇他以往屢辭高官不就,隱身江湖,過著逍遙閑逸的生活,可是一旦時局危難,他立刻挺身而出,絲毫也不計較職位的高低、權力的大小,精神矍鑠地奉詔率軍來到海防前線,從此南方邊防多了一道可以憑倚的“萬裏長城”。在信中張之洞還對彭玉麟倚重有加,說自己來到南海,若想讓國防前線固若金湯,還必須依靠他的言傳身教,希望他能傳授機宜,在一些重大決策上幫助自己做出裁斷,並表示在某天一定前往拜訪,親耳恭聽指教。彭玉麟看了信後自然很高興,對張之洞當然是倍加信任了。

這是張之洞的做中之“說”。

張之洞籠絡住了彭玉麟,就開始安撫張樹聲了。而且張之洞抓住一個機會,成功地融洽了自己、彭玉麟、張樹聲三人之間的關係。

事情是這樣的:張樹聲督粵時,有不少人參劾他,說他枉情徇私,巧取財物,玩視邊防,貽誤地方,名不副實,難勝重任……於是朝廷要求彭玉麟、張之洞查清複奏。張之洞知道,張樹聲雖已革職,但仍有相當的勢力,原所領淮軍各部自不待言,即便是各府州縣官吏,也多有攀附,值此時危用人之際,不應自毀長城。因此,他在接到諭旨後,經過斟酌,向張樹聲通報了諭旨及各條參奏內容,準許他申辯。後來又與彭玉麟密談,想方設法使彭不計前嫌,同意共保張樹聲,最後兩人聯合遞上了一份“查複張樹聲參劾折”。

該折的篇幅很長,折中對參劾張樹聲的各條一一做了答複,在許多方麵,張、彭顯然在為張樹聲遮掩。

張、彭在奏折中不僅為張樹聲一一做了辯護,而且稱讚他一貫做事謙虛謹慎,久經疆場,一直刻意自愛,在各地為官都是孜孜求治。至於被參原因,都是因為屬僚妄生揣測,懷疑他排擠其他將領。由於人們不了解情況,各存成見,於是流言就多了起來。

這是張之洞的說中之“做”。

張之洞和彭玉麟的做法自然令張樹聲感激萬分,就這樣,張之洞抓住這一關鍵事件,不但消除了張樹聲對自己的猜忌,而且使他與彭玉麟之間的芥蒂頓然消除。三人關係因此融洽起來,這樣張之洞內外調度就順手多了,從而使廣州的防務得以順利進行。

不管是“說中之做”還是“做中之說”,張之洞這個故事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說是為了做,做事為了說。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說話也就不再那麽難,辦事也不會雜亂無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