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習作為重要的事情

如果大洪水將會使世界在五天後毀滅,佛教徒將會準備“下一次的轉世投胎”,天主教徒將會“祈禱”,猶太人則會說:“我們還有五天的時間,可以學習如何在水下生活!”

猶太人就是這樣樂觀地對待生活,把學習作為重要的事情。

對於猶太人來說,學習是一生的課題。猶太人在教育方麵最大的特點是貫徹完全的幼兒教育和一生學習的生涯教育。

紐特·阿克塞波是一個好學的猶太青年,他喜歡文學、曆史,渴望讀各種書籍來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學習、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後來,當他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有時間再去看書、學習時,他已經63歲了。

這時年紀已很大的紐特·阿克塞波給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間小屋。自己做飯,自己料理生活。閑暇時去公立圖書館借許多書回來看。他感到他從來也沒有生活得這麽自在過。

紐特·阿克塞波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中,有一本現代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魯大學的青年學生。小說敘述他怎樣在學業和體育方麵取得成就,還有一些章節描述了這個學生豐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在阿克塞波讀完了整本小說以後,已經64歲的他做了這樣一個決定:去上大學。他想自己一輩子愛學習,現在他有的是時間,為什麽不上大學?

為了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他每天讀書許多小時。他讀了許多書,有幾門學科他已有相當把握,但拉丁文和數學還是有點困難。所以他發奮學習,後來終於相信自己已做好充分準備參加入學考試,於是他購置了幾件衣物,買了一張去康涅狄格州紐海芬的火車票,直奔耶魯大學參加入學考試。

他的考試成績雖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魯大學錄取了。進入大學還不到兩星期,紐特·阿克塞波發現自己很難和其他同學融入在一起。其他的學生笑話他,不僅因為他年齡大,還因為他來上學的目的與眾不同。那些學生選修的科目都是為了更有利於以後找工作掙錢,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樣,他對有助於掙錢的科目不感興趣。他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們怎樣生活、心裏想些什麽。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餘生過得更有價值。雖然無法融入其他同學之中,但是他並不介意。對於他來說,學習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他能夠有自由的感覺,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

人的一生本來就渺小,若與知識海洋相比,就像是滄海一粟。知識是人類智慧創造的結晶,是人類曆史的投影。一個智慧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在他的一生中,無論是少年、中年還是老年,都應該保持飽滿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獲取精神的鼓舞和無窮的樂趣,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日漸豐富起來。

很久以前,有一個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輛馬車。他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排猶太人的馬車。走近一看,馬正在吃草,卻找不到車夫。他就問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車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說:“在車夫俱樂部吧。”於是,這個基督教徒就來到街道深處的車夫俱樂部,看到在狹窄的屋子裏麵,車夫們都在學習《塔木德》。

猶太人對知識的學習永遠都是沒有止境與邊界的,正是他們這種每時每刻都追求知識的態度讓他們站在世界的頂峰。

猶太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選民,與上帝訂有契約,負有向其他民族傳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須學習上帝的神諭——《聖經》。為了完成傳播上帝律法這一神聖的使命,唯一的直接途徑就是讀書識字。所以,每一個猶太人都必須能讀會寫,這是信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猶太人把追求知識與宗教信仰聯係在一起,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不但僅次於敬神,而且成為敬神的一部分。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猶太教那樣對學習和研究如此“強調”。

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斯則明確地把學習規定為一種義務:“每個猶太人都必須認真學習,甚至一個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討的乞丐,一個要養家糊口的人,也必須擠出一段時間來學習。”

在傳統的猶太社團裏,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正規教育。3歲上學,每周上課六天,平均每天6~10小時,他們必須全心全意地在學校或老師家中,接受教師的灌輸,直到長大成人。而成人之後繼續提高自己的修養是終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