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教育智慧

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獨特的,這使猶太人創造了世界奇跡。獨具特色的猶太人的教育,蘊涵著足以啟迪全人類的教育智慧。

1. 好學即敬神

猶太人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最甜蜜的。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略諳世事的兒童去舔,這意味著嚐到“知識”的甜蜜。

在古代,這種風俗是一種非常正式的儀式。孩子們頭一次進教室上課,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學問的人帶到教室。在那裏,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幹淨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句。孩子們一邊誦讀字母,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他們蜜糕、蘋果和核桃。所有這一切,都旨在使他們在學習上一開始就嚐到甜頭。

這種儀式已成為曆史,現在幾乎沒有猶太家庭這樣做了。但透過遠古的儀式,人們可以窺見猶太人對學習的重視態度。

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是敬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一種宗教像猶太教那樣對學習和研究如此強調。由於把勤奮好學提到敬神的高度,猶太人在自己“信仰”的鞭策下,形成了一種幾乎全民皆熱愛學習的風氣。

無論是富還是窮,每個猶太孩子都會有一個存錢的小盒子,但是這錢不是給自己用的,而是專門給乞丐留的。猶太人說:“許多乞丐的襯衫裏就藏著智慧。”因為包括乞丐在內所有的猶太人都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學習、讀書。

由於猶太人的家庭教育特色,使猶太人成為一個舉世公認酷愛讀書的民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在每人平均擁有的圖書館和出版社數,以及每年每人平均讀書的比例上,高居世界各國之首,而且,每一個村鎮都有布置典雅、藏書甚豐的圖書館和閱覽室。正由於猶太人酷愛讀書,使這個民族在亡國兩千年以後又能複國,在顛沛流離中能夠孕育出像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爾鬆等這樣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使猶太人不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曆屆諾貝爾獎得主中占有驚人的比例。酷愛讀書的結果,使得猶太人幾乎人人都受過教育,文盲很少能發現。

2. 酷愛學習

智慧來自猶太人的宗教傳統,所以在猶太人的心中,學習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有人問猶太人這樣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是什麽?”猶太人一定會回答說:“智慧。”

猶太人不斷地受到迫害,房子、財產有如曇花一現,所有的猶太人並不以此為重。一般來說,在猶太兒童還沒有長大成人之前,他們的父母就會教育他們,智慧比財富和地位更重要。

猶太人認為,學習知識的目的是增長智慧。猶太民族非常看重學問,但是與智慧相比,學問也略低一籌。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智慧的人,比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在猶太人看來,這種人即使有許多知識,也派不上用場,而且,知識必須為善,做善行。如果用知識做壞事,知識反而有害了。為此,猶太人認為,知識是為磨煉智慧而存在的。假如隻是收集很多知識而不消化,就等於徒然堆積許多書本而不用,同樣是一種浪費。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說,我的年紀太大了還學什麽?或者,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這對猶太人說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在猶太人看來,不管一個人到了多大歲數,也不論他有多麽貧窮,隻要他是人,就可以學習。因此,猶太人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學習保持“青春”,保持年輕人的心態,還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財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凍學習的西勒爾”的故事,是一個猶太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酷愛學習的西勒爾年輕的時候,抱著一個很大的希望,那就是專心致誌研究《猶太教則》,可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充裕的金錢。他的願望顯得有些遙不可及,因為他實在太窮了。

在左思右想之後,他終於發現了一個可以完成心願的辦法:拚命地工作,靠工錢的一半過活,把剩下的錢送給學校的看門人。

“這些錢給你。”西勒爾對看門人說,“不過,請你讓我進學校去聽課,我很想聽聽賢人們在說什麽。”

在幾天之內,西勒爾就靠著這種辦法聽了不少課,可是他的錢實在太少了,到最後他連一片麵包也買不起。這時候,讓他感到難受的並不是饑餓,而是看門人堅決地攔住了他,不再讓他走進學校一步。

怎麽辦呢?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沿著學校的牆壁慢慢爬上去,然後趴在天窗邊。這時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見教室裏麵上課的情形,也可以聽到教師講課的聲音。

在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凍,冷風刺骨。在第二天,學生們照常到學校去上課,屋外陽光燦爛,可是屋裏卻漆黑一片,學生們很納悶,為什麽那麽暗。

原來,西勒爾趴在天窗上,身上積了一層白雪,已經被凍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經趴了整整一夜了。

從此以後,凡是有猶太人以貧窮或者沒有時間為借口不去求學,人們就會這樣問:“你比西勒爾還窮嗎?你比他還沒有時間嗎?”

隻要是活著,猶太人總是不停地學習,因為對猶太人來說,學習是一種神聖的使命。猶太人認為到達天國之前,人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即使是一位最偉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學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猶太人一向認為肯學習的人比知識豐富的人更偉大。直到今天,很多猶太人仍秉持著這種信念。

3. 要按照孩子的特點訓練他

猶太人認為,一個孩子在學習《聖經》上有進步,而在《猶太法典》上沒有進步,那麽就不能試圖通過教他《猶太法典》來讓他進步。如果他看得懂《猶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學《聖經》。要在他熟悉的事情上訓練他。

在教育孩子時,拉比們認為,如果老師教的課程學生不理解,那麽,老師不應該大發脾氣,而應該反複重複課程,直到學生們完全理解並掌握為止。

在學習過程中,猶太人認為一個學生在聽了好幾遍課之後才能掌握所學的,他不應該在那些隻聽一兩遍課就能掌握的同學麵前感到羞愧。但是,這個學生的不理解的原因隻能是因為課程本身就難或者是由於他們的智力不足的情況,但如果學生在學習時粗心大意和懶惰,那麽老師就應該斥責他們,用責備的話羞辱他們,並由此而激勵他們。這就是老師的責任。

但是,老師不應強行給孩子們指令,因為指令隻有在輕鬆愉悅地傳達時才有效果。要給孩子們小小的獎勵來讓他們高興。一個專心的學生會自己閱讀,如果一個學生不專心,那麽就把他安排在一個勤奮的學生旁邊。一個老師應該在他的學生麵前露出“破綻”,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們的才智,並探知學生們是否記住了他所教的東西。

同時,猶太人認為,作為學生也應該講究學習的方法。猶太人對學生有一個著名的忠告:“不要說!如果有空的話我就學習。因為你可能不會有空。”

4. 愛書如命

猶太人是非常重視知識的,他們把書本當作知識,在《猶太法典》中有許多關於書本的良言,如“一個人在旅途中,如果發覺一本故鄉人未曾見過的書,他一定會買下這本書,帶回故鄉與故鄉人共享。”“生活困苦之餘,不得不變賣物品以度日,你應該先賣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後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書本。”“千萬不要使用會傷害書本的書簽。”等。

對猶太人來說,書本就是知識,所以他們視書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維亞的猶太區訂立了一項法律,規定當有人來借書時,不把書本借給他人的人,都要科以罰金。此外,猶太家庭還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傳統,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因為如果放在床尾,將是對書本的大不敬,這是絕對被禁止的。

正因為如此重視書本,才使猶太人成為非常有學問的民族。

5. 投資教育即是投資未來

猶太民族是個具有古老文明傳統的民族,熱愛知識和重視教育是猶太人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就把教育作為複國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在巴勒斯坦出現的猶太人組織是猶太學校。以色列建國前,猶太人就已建立了兩所大學和許多中心小學。

以色列曆屆領導人一直把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看做一個關係到民族能否生存的根本問題。教育立國、科技立國是以色列從成立之日起就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如果不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建立一個模範的社會,則以色列在戰場上將處於軍事劣勢,在國際上得不到尊重,也無法吸引猶太人來定居。這樣,以色列就無法生存下去。

以色列建國後,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總理梅厄夫人說過:“對教育的投資是有遠見的投資。”夏紮爾也曾經說過:“教育是創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伊紮克·納馮則更直截了當地說:“教育上的投資就是經濟上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