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以愛心

嬰兒的早期教育是一種追隨教育。在幼兒初學的關鍵期,一旦喪失了適當的教育,其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嬰兒在出生時,其大腦皮質的以下部分與成人已經相差不大了,但大腦皮質還需要繼續發育。

在耶路撒冷有一個叫艾尼克斯的孩子,他在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大病了一場,昏迷了二十四小時之久。醫生斷言可憐的艾尼克斯的腦子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可他的父母沒有被醫生的話嚇倒。他們所要做的是如何讓有病的孩子具有學習知識的能力,如何讓孩子擁有想象的能力。

他們知道隻要不讓孩子的這種智力消失就還是有希望的。

艾尼克斯的父母通過種種努力以及對孩子的不放棄,終於使艾尼克斯在16歲時成了一個才華出眾、反應敏銳、成績優異的樂隊指揮。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觀點很有特點,就是父母真誠地向孩子傳遞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想到這件事情會對孩子產生什麽影響,是不容小視的,所以從現在開始中國父母就向猶太父母學習吧,用自己滿腔的愛來澆灌自己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學習與教育的起點。嬰兒時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又好比是製造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麽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麽樣的雛形。

教育家曾說過,沒有什麽比不用強製壓迫而給予正當動機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唯有父母用心給予孩子深切的理解,才是正確的教育。父母應該悄悄用自己的意識激發孩子的意誌。

生活中,母親的言語、心態、動作會很敏感地傳給孩子,形成孩子的能力與性格。母親的日常言語行為,就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母親的職責就是觀察孩子的好惡,在孩子的興趣點上加以引導,如果母親強迫孩子接受他不感興趣的事情,隻會起到負麵的作用。采取強製或勉為其難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最有害的。

在猶太人的教育中,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媽媽是絕對不會遷就他的,還常常對孩子叱罵,打屁股,然後,不管孩子怎樣哭鬧都不再理會。在他們看來,孩子在兩歲以前,腦組織尚未成熟定型,大人對他施以某種程度的“懲戒管教”,深具意義。而能做好這件事的卻隻有“管教嚴格的媽媽”。

孩子大約在兩歲之後,自我意識就會形成,有了自己的意誌。這時候,母親應該變換角色,不再是那個嚴厲的媽媽,而是一個尊重孩子的、溫和慈祥的母親。這時如果仍然無視孩子的意願,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一番熱心教育的功夫就白費了。

父愛在猶太人的幼教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獲得父愛,並得到父親經常陪伴的孩子,通常在智能上發育較好。那些長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孩子,其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較容易出現偏差,例如膽小怯懦、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或多愁善感。專家們稱這種症狀為“缺乏父愛綜合征”。

獲得父愛,可以使男孩較好地肯定自己的性別並進行“角色認同”。這種認同的結果使男孩更樂意模仿同性別的父親,對其將來的性別認同和個性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缺乏父愛,男孩的性格容易變得女性化,缺乏應有的男子漢氣概,甚至於會造成心理異常。

父愛可以使女孩子成人後更嚴肅認真地對待生活與事業。事實證明,對孩子自信心、進取心、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方麵,父親所起的作用比母親更為重要。

一個猶太商人如果打算讓孩子經商,會給他一個獨立的機會,讓他獨自做些小生意,並在一邊默默地觀察,不管成敗,整個過程由孩子自己完成。但每一筆生意完成後,都要做總結,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孩子獨立的能力,更使孩子具備了抗挫折、善於總結的能力。猶太商人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做,是希望他們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風格,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這方麵的潛質。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經營意識其實從他小的時候就形成了。這與他父親教育、影響是分不開的。洛克菲勒的父親是個商業意識極強的人,他時刻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7歲那年,有一次獨自在樹林裏玩耍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火雞窩。他便萌發了自己養火雞,在感恩節的時候自己家食用以及賣給鄰居的想法。他本以為自己的想法會遭到父母的阻撓,結果沒想到,父母非常支持他。

於是他靠賣火雞賺到了一些錢。後來在12歲的時候,他還把他的儲蓄貸給鄰居家的小朋友來賺取利息。

洛克菲勒的生意頭腦最初來自父親的灌輸,父親從小就不斷告誡兒子說:“人生隻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

洛克菲勒在12歲的時候,就退學了。他幾經周折,找到了一家叫休·泰德的公司。他的工作是會計助理。

從13歲當簿記員開始,洛克菲勒靠著其父親對他從小養成的商業感覺和邏輯分析頭腦以及出奇製勝的經營策略,終於成為壟斷全美石油業的石油大王。

其實,父母想要孩子養成什麽樣的生活習慣,並不需要天天掛在嘴邊,而要自己作出榜樣,讓孩子模仿和感知。

這一經驗同樣適用於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隻知道對工作無休止地抱怨個不停,從來不去改善工作環境,這樣隻能讓孩子得到這樣一個印象:外界無法改變,能做的隻是抱怨。

如果父母帶給孩子的是一些積極的東西,孩子所獲得的可能也是積極的東西。如果父母隻滿足於毫無新意的行為方式,對人生規劃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孩子肯定也會繼承他的這一人生哲學。

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為人父母是一件勞神的事,教育孩子需要付出無數的犧牲和持續的努力。

在耶路撒冷一所大學的家庭教育會上,一位叫彼拉大克的父親說:“我每天都要花一小時的時間陪孩子做功課,這不僅能讓孩子很快做完功課,還能培養孩子專注的能力。”

許多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最喜歡的是玩具,其實,孩子真正喜歡的是父母每天能和他交流、溝通。

許多猶太教育學家認為,孩子需要父母的關心和傾聽,與父母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因此,父母應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待在一起,這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利用飯後散步的這段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或回答孩子的一些問題,是再好不過的,這個時候,孩子的接受能力特別強。因此,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呢?

(1)傾聽。孩子上托兒所或者由他人看管,分開一天,孩子一定有許多新鮮事想告訴爸爸媽媽,父母應抽出時間,聽聽孩子一天的經曆,即使孩子不主動和父母談,父母也應該主動找孩子談,這也是培養孩子語言交往能力的好機會。

(2)鼓勵。孩子渴望聽到鼓勵的話,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作為父母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詞,縱然孩子隻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應該給予鼓勵。這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得到力量。

(3)冷靜。許多父母工作一天後,往往會由於勞累而感到煩躁或心情不好。有時會把這種情緒波動發泄給孩子。當看到孩子做了一些讓自己惱火的事,就對孩子大動肝火,這是不對的。這樣對孩子是一個打擊。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責備孩子,否則,孩子可能從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4)理解。孩子如果傾訴了一些挫折、失意的事,在父母看來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如別人搶了他的東西,在幼兒園吃飯時,教師把他喜歡的碗分給了別人等,父母都應表示出相應的理解、同情。這樣就會使孩子不愉快的心情得到宣泄和撫慰,以後孩子就更願意和父母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