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為人真誠,虛懷若穀 第一節 真誠的態度是成功的開始

多一個朋友,遠勝過多一個敵人。對別人友善,是在為自己鋪路搭橋;與別人交惡,則是在自斷後路。

如果你不是誠心相待,再老實巴交的人被你騙過一次,第二次即使還上你的當,第三次也會識破你,這時你的損失將不僅是失去一個朋友,你將失去大部分人對你的信任。例如做生意,你不老實,以次充好,暫時你取得一點利益,你損失的將是你的信譽,那是用多少金錢、花多少時間也買不回來的東西。做學問也一樣,最忌諱嘩眾取寵、華而不實,隻有老老實實地收集原始材料,腳踏實地地進行分類研究,才能拿出對社會有用的科學成果。

誠心待人,人將以十倍甚至百倍的真誠來待你。古往今來的種種例子,無不驗證這道理。

當年秦孝公唯才是舉,重用商鞅變法,秦國從此強大;劉邦要不是求賢若渴,怎換來蕭何、張良、韓信為他打下漢家天下?劉備三顧茅廬,換來的是諸葛亮為他運籌帷幄、攻城掠地、謀劃天下的忠心。

真誠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憑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真誠,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以真誠待人,並不是為了要別人也以真誠回報。如果動機是以自己的真誠換回別人的真誠,這本身已不夠真誠。真誠也是一種高尚品德,它不該含有任何雜質。

真誠,有時也許會使你的利益受到損害,即便如此,你的心靈深處會是寧靜;虛偽,有時會使你占到便宜,即便如此,你的心靈深處會是不安的。

真誠不一定要告訴別人。如果別人理解你那份真誠,你不說別人也知道;如果別人不理解你的那份真誠,表白往往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時,我們受到了別人的欺騙,這是生活在告訴我們什麽是不真誠,而並不是告訴我們應該放棄真誠。

首先是不去騙人,其次是不受人欺騙,把握這兩點,我們大致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永恒的真誠,換回的可能是短暫的虛偽;永恒的虛偽,換回的隻會是短暫的真誠。

成為一個真誠的人,你會感到身心都很輕鬆;而一個虛偽者,他常常會感到精神的疲憊。輕鬆下去,你會不斷地為一種愉悅的氛圍所包裹;疲憊下去,你將被不斷襲來的沮喪情緒所籠罩。

真誠是人生的通行證,有時候你可能會遇到挫折,但憑著這張通行證,你最終會走向人生的彼岸,因為誤解隻是暫時的,你的人格的力量最終會征服眾人。音樂大師梅日紐有一個真正的知音,他不是政府要員,也不是大資本家,而是日本街頭一個撿破爛的小孩兒。隻因為這個被上流社會遺棄的小孩兒對梅日紐的音樂表現出了真情。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這個小孩兒隻為了聽一場自己喜愛的音樂,不惜花掉用以維持生活的錢,而且,沒有為了維持生活將梅日紐贈送的樂器賣掉。可見,他對梅日紐是何等真誠。

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一部分人漸漸喪失了待人真誠的理性,他們精神的底板上刻著“欺騙”、“占有”或者根本就是空白。

他們當中有的欺騙親人,出賣朋友,損人利己,使人與人之間豎起了一堵牆。這堵牆使得人聽什麽都是謊言,看什麽都是虛假,家家戶戶的防盜門越來越堅固,越來越複雜。

他們當中的有錢人雖不會去偷,不會去搶,但卻真的是窮得隻剩下錢了。他們花大錢買高級包廂聽音樂會,隻不過是因為生活太過無味,去湊湊熱鬧,沾點世界大師的光罷了。不被梅日紐當作知音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

著名的法國作家哈伯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麽的。”

以誠待人,會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表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心理,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

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封閉的一麵,同時又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具有開放的一麵。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

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與人打交道時,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結局。

以誠待人,要坦**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不喜歡被批評,但當別人認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

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捧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何許人也,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

有一位出版商講過一個故事。他剛出道時,一直希望能有個名作家的著作讓他出版,但他沒什麽資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作家接觸。可是他實在想極了,有一天,便抱著他從報上剪下來的某位作家的文章,硬著頭皮去拜訪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說明自己的狀況,也表明了出書的意願,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沒有給他壞臉色看。他無功而返,過了一個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誠懇地說明他的想法,就這樣去了10次,前後經過了半年,他獲得了這位作家一本新作。

這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真心誠意”的力量。

“真心誠意”的力量為何如此大?這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去加以分析的,隻能說,“真心誠意”是一個人真實內心的自然湧現,所以能直接感動對方,和對方內心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和交流,而且超越了現實利益的層次。“伸手不打笑臉人”、“見麵三分情”,這是人都有的一種感情,你的真心誠意除了可解除對方的武裝之外,更可在對方的感動中激起他的同情心、不忍心,因而鬆懈了他自己的立場——“看他那麽真心誠意,就接受他的要求吧!”因為如果拒絕,自己多少也會自責,認為自己太無情了,因而難過半天。這是人性中“善”的作用,是很奇妙也很微妙的現象。

真誠的態度是為了表明我們的確有誠意,用這種真誠去打動別人,事情自然而然會變得更加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