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言辭要體現敬意

想成功與他人締結關係,首先要在言辭上表現出尊敬。

我國是禮儀大國,禮貌待人是我國自古以來為人處世的不二法則,也是當今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而最能體現禮貌的就是語言,最能代表禮貌本質的就是恭敬心。禮貌是外在的儀式,但本質就是一個人的恭敬的心,有了恭敬心,它表現出來的語言等行為,就會有禮。所以,與人說話,首先就要有一個恭敬的態度。

荀子認為,沒有禮貌,人就不能生存,事業就不能成功,國家就不能安定。在古代討論處世哲學的書中,出現得最頻繁的字當屬“敬”字了。所謂“敬”即恭敬。“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早晨上朝(上班)時,孔子和等級較低的官吏談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和等級較高的官吏談話,正直而和藹可親。如果君主在場,他恭敬而不安,但卻是隨從著的。”孔子在上班時對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態度,這不是說孔子善於吹牛拍馬,歧視下等官吏,而是表明孔子無論對什麽人都是恭敬小心的。孔子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教導自己的弟子也要以恭敬的態度對待別人。他講“色恩溫”,溫和的臉色表現出的是友善,是對對方的尊重,是平易近人,是不卑不亢。他還講“貌思恭”,就是接觸人時,要考慮容貌態度是否恭敬有禮貌。“貌思恭”與“色思溫”其實是不可分的。臉色不過是人的容貌態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恭”,就是待人恭敬、謙虛、和順,總之是有禮貌,這反映著一個人的教養。

古往今來,我們都提倡要禮貌待人,而禮貌最重要的一個本質就是恭敬心。禮貌是外在的儀式,但本質就是一個人的恭敬之心,有了恭敬心,它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很有禮貌。

恭敬是對別人的尊重,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更加頻繁,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我們都更應該從“敬”字入手。恭敬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人謙虛的品質和良好的修養,大多時候,恭敬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也更能取信於人。

對禮貌我們都有所了解,那麽怎樣才能達到恭敬呢?古人認為出了門見到任何人都要像見到貴賓一樣,整理好自己的衣衫,然後迎上前去問候答禮,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認真對待,使民眾感到自己如同承辦國家大典一樣出力。這是恭敬的氣象。如今的日本、韓國也是非常講究禮貌的國家,他們與人相遇的時候,首先是畢恭畢敬地鞠一個躬,縱然是在生意場上的一些對手,遇見時也不失人與人當中的尊重。比如說進屋的時候,打一個招呼,我是某某,很有禮貌。

你對別人恭恭敬敬,別人對你自然不會無禮。所以,恭敬的好處自然是不勝枚舉。古人認為如果每個人都長期地堅持恭敬,那麽為官者就會提高修養,為民者就會安居樂業,天下就會太平安定。這是恭敬的效果。《法華經》裏有位常不輕菩薩,以敬視眾生如佛的普敬法門來修行,使他能授記成佛。“因位如來”的普賢菩薩,也是以“禮敬諸佛”作為修行。所以你恭敬他人,他人也會恭敬你,減少彼此摩擦。“恭敬”實為成就自己與他人最快速的不二法門。

其次,恭敬對於個人的好處更大,古人認為人能做到對自然恭敬,則會愛護環境,自覺維護天地的正常運轉和萬物的自然生長,有良好的生存空間;人能做到對他人恭敬,則會把自己的聰明睿智全部顯現出來,以維係良好的人際關係,保證不會受到戰爭的幹擾和痛苦;人能做到對自己的恭敬,則會莊重無私,堅強意誌,強壯肌膚,不會因心中有愧而神色慌張,不會因雜亂無序而氣喘籲籲。

由此可見,恭敬的對象不僅僅是人,還有事和物,無論對象是誰,隻要你對他表現出足夠的恭敬,那麽他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你。就像大山裏的回音,你喊出什麽,你聽到的回複就是什麽。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時時刻刻把敬字放在心裏,放在言語中。對朋友,你要有敬,真正的友誼需要相互尊敬,這樣他們就會更喜歡與你相處;夫妻之間,需要有敬,相敬如賓能更加融洽;對領導,你更要表示出由衷的恭敬,這樣他們就會更加器重你,無形當中為自己增加了提拔的機會;對陌生人,如果你能用敬佩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就會有機會結識到更多的朋友,也許你的名師或者貴人就在其中,這將使你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