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以德報怨代表了一個人的氣度

所謂胸懷,就是一股用天下之才、盡天下之利的氣度,當然,還包括相當程度的包容——對異己的包容,對陌生的包容,對不如己者的包容。真正的大丈夫往往能夠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寬厚的胸襟去容納曾冒犯自己的人,以德報怨。忍他人的過失,以德報怨是忍耐力的最高境界。隻有這樣,你才會形成一種從廣大處覓人生的態度,把生命的境界做大,把事業做大。與人交往,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襟懷坦**、胸懷寬闊的人善於寬容他人,因為他們懂得寬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心胸狹窄隻能加深誤解和折磨自己。

一個人倘若侵犯了自己,怎麽能做到以德報怨呢?可是你要反過來想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準都可能犯錯誤。就感情而言,這種人的確很令人憎惡和討厭,但這並不等於非要和他別扭,更不應該置之死地而後快,隻要他不是頑固不化、不可救藥的人,就應當真誠地接近他、提攜他、感化他、幫助他。這並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品德的明證。相反,要是人家一有缺點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裏打,往絕路上推,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顯得心胸也太過狹窄了。

俗話說“有理也要讓三分”,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要用寬廣的胸懷去感化對方,而不是得理不饒人,死盯住對方不放。得理也要饒人會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平友善,會把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寬恕別人的過錯、寬容別人的過失,有容人之量,適時地放對方一馬,會使事情更加圓滿地解決,別人也會對你感恩戴德。不能得理不饒人,抓住別人的一處弱點就窮追猛打,兔子急了也咬人。若是做過、做絕,不依不饒,定給自己埋下複仇的禍根。所以,得理也饒人,不僅是為了眼前自保,也是為了長久平安。曆史上就有很多人對於昔日的敵人,不但不打擊報複,而是感化敵人,為我所用。

上官儀有個孫女叫上官婉兒。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參與高宗的廢後行動後被武則天發覺,上官儀與其子被斬,上官婉兒與母則為宮婢。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計劃失敗後,所有的人都難逃被罰,可是武則天卻赦免了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自幼就非常有才,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叫《彩書怨》,就是她作於14歲那年,武則天也為這樣一個才女感到驚歎。武則天不相信這麽好的詩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興做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 “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麽意思。婉兒答道: “是說假的花,是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

婉兒接著說: “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身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 “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接著她又問婉兒: “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 “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武則天對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又大加讚揚,並希望她能理解自己當年對上官儀的懲治,當然更希望婉兒不要學他祖父,希望她能效忠自己。

然而,婉兒難忘家仇血恨,並沒有效忠武則天,又參與了政變。司法大臣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於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 “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武則天還表示:作為皇帝需要感化天下,現在如果連一個小女孩都感化不了,我又怎麽能夠感化天下呢?

武則天確實把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在自己身邊,這已使婉兒感激涕零。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從多方麵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用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武則天不惜以德報怨,感化自己的敵人,並使之成為她的“心腹”,可見以德報怨可使雙方都受益。不過原諒別人過失,需有胸懷,以德報怨需有大胸懷。就如兵法所言,此謂以靜製動,不戰屈人之兵。同時,這也是一種智慧,以德報怨,不僅能製伏別人,化敵為友,而且還為自己贏得好名聲。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倘若胸懷寬廣,對自己的敵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他一定感激涕零,敬你為恩人一般。所以要學會容忍他人,修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