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機遇多一點,把握多一點

機遇就在你的身邊

什麽是機遇?機遇就是契機、時機和機會,通常被理解為有利的條件和環境。機遇之所以會成為機遇,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中偶遇知音,被某人提攜,或者緊要關頭經受了困難的考驗,使之得以嶄露頭角,從此踏上成功的道路。

機遇像天資、稟賦一樣,它隻提供一個機緣,一個條件,一種可能。最有希望成功的人,並不是才華出眾的人,而是善於利用每一次機會、並全力以赴的人。機遇又像原料、勞動力或財力等商業元素一樣的真實,但是隻有你看得見它的時候,它才存在。一句話,機遇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經典作品《堂吉訶德》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有關著的門就有開著的門。”那扇為我們敞開著的大門,就是機遇。

學會把握機遇,這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課題。時機的珍貴,就在於它稍縱即逝,得來不易;時機的價值,就在於它創造機緣,助你走向輝煌。

機遇的出現是沒有規律可以遵循的。善於抓住機遇的人,處處是機遇:輕視機遇的人,即使良機來敲門,也會錯過。

有個年輕人,想發財想到幾乎發瘋的地步。每每聽到哪裏有財路,他便不辭勞苦地去尋找。有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中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見麵,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於是,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請求賜珠寶。老人告訴他:“每天早晨,太陽未升起時,你到村外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覺到很溫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禱的東西都可以實現了。”

青年人很感激老人,便趕快回村去。

每天清晨,青年人便在沙灘上尋找石頭,隻要發覺不溫暖也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

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哇……”,青年人哭了起來,因為他剛才習慣地將那顆“心願石”隨手丟下海去後,才發覺它是“溫暖”發光的!

和痛苦的年輕人相同的是,因為習慣,我們放棄了許多發現的機會。當對一切都熟視無睹的時候,我們不僅僅遺失了思想,更錯過了許多成功的機遇。如果把機遇看成是某種資源的話,我們會發現機遇的損耗最大。

《人生成本論》一書這樣解釋“機遇”:“生命的流程像一條線,機遇則是一個點,沒有流程線,就沒有機遇的點。或者可以這樣說,‘機’是一條線,‘遇’是一個點。‘機’未必都能夠遇,‘遇’則必須有機。‘機’是為‘遇’交付的成本,‘遇’是‘機’的結果。”作者接著用具體的事物進一步說,人們曾有過一個比喻,把握市場好比老鷹捕兔子,市場機遇稍縱即逝。要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鷹必須做到穩、準、狠。機遇好像兔子,它是動態的,絕不是靜止的,機遇的性格就是誰也不等待。老鷹在天上盤旋,隻能說是“機”,老鷹捕捉到兔子那一刹那才是“遇”。

總之,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伴隨著這一·發展過程的機遇也是不斷出現,不斷消失的。客觀世界生生不息,機遇也永無止境。如果你想抓住機遇,就必須對其有深刻的認識能力和駕馭能力,否則,你身邊的機遇將會與你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