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值得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投入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而每一個成功的智者也都是終身學習的人。所以,想要成功並不難,隻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就可以獲取成功!

有人問愛因斯坦,說:“您可謂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人才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說:“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周長大,所以他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去探索。”

1945年,德國法西斯戰敗,我國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八路軍迫切需要知識分子,於是鼓勵知識分子從軍。這時,聯中被解散,宋健這個初中一年級都沒念完的“小知識分子”,被分配到八路軍東海軍分區當了一名小八路。

宋健當上了勤務員,當時小學畢業已經屬於“有文化的人”,但他並沒有對知識覺得滿足,常常看書著迷,首長很喜歡他的勤奮好學,教他寫日記,並親自批改,糾正用詞。從那時起,這個在農村長大的窮孩子養成了愛讀書、記日記的良好習慣,他讀完了當時威海市圖書館的全部藏書。威海市政府的同事們都知道他愛讀書,一看見這個小戰士就逗他:“最近又讀什麽新書了?”

因為沒有僅僅停留在這一步,宋健成長為一名愛學習、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優秀工農幹部。那個時代造就了大量這樣的優秀幹部,他們為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可是宋健對知識沒有覺得滿足。1948年秋天,為了給接管大城市的幹部培訓,華東工礦部在剛剛解放的山東省博山市成立了華東工礦部工業幹部學校。宋健有幸被分配到這所學校學習。它成為宋健人生的又一轉折。

正是這樣的學習環境,把宋健這個黃土地上長大的窮孩子引進了科學的殿堂,使他看到了科學的燦爛光輝。畢業了,同學們都分配到一些城市的機關和工廠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然而宋健依然對知識沒有覺得滿足,他爭取到去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的機會。

這是所重點大學,一上來便給宋健一個下馬威。經考試,他的俄語幾乎交了白卷。校領導命他進預科。他爭辯道: “組織讓我來念大學,而不是預科。”在他的堅持下,校領導同意他試讀。人生地不熟,蘇聯教授用俄語講課,宋健很難聽懂。這個博山工業幹部學校的尖子,來到這所全國重點大學一比,才知道人們以前對自己的過高評價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他曾經得120分的微移積分課,在這裏剛剛考及格,其他功課也都在四分以下。形勢嚴峻啊! “我決意不惜代價,晝夜奮戰,學習俄語,補習課程。”功夫不負有心人。 “白卷”變成了“優秀”,勤奮爭出了奇跡。

然而,宋健對知識仍不滿足。1952年,這個貧窮矮小的男孩,憑著他的頑強和勤奮,闖關奪卡,從底層衝到前沿,登上了留學蘇聯的列車。

宋健被分配到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炮兵係就讀。這是一所有著150多年曆史的著名學府,沙俄時叫俄羅斯皇家工業學院。宋健在這樣優良、嚴格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熏陶、訓練了八年之久,最後成為具有紮實的基本功和嚴謹的科研作風的人。

然而,宋健對知識的渴求沒有止境。從四年級起,宋健除去在包曼工學院學習,又在莫斯科大學夜校攻讀數學力學。他晝夜分讀兩所大學,貪戀著每一門課程。在莫斯科大學夜校,每天要學習三小時,深夜才能學完歸來。坐在地鐵列車上,他還在讀書和做作業,有時坐過了站,往返回旋……

宋健就這樣堅持學著。

1960年10月17日,宋健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當時學校一些教授認為宋健的論文已達到博士論文水平。有四位教授正式寫信,要求授予他博士學位。他的導師和教研室的老師們都動員他再花三個月時間將論文修改一下,完成博士學位再回國。可是,這時中蘇關係已經惡化。宋健請示了大使館,組織上讓他立即回國。

這時,中國已開始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工程。以錢學森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正投入導彈的研發工程。宋健當時還沒回國,就已決定在國防部五院搞導彈研究設計。這時,盡管宋健對研究控製論入癡入迷,但為了祖國的強大,他放棄了完成博士學位的機會,謝絕了數位院士和老師同學的勸告,毅然整裝回國。

30年過去了,另一個時代來到了。

1990年,宋健應邀回到母校(包曼高等工業學院)。那天,包曼高等工業學院的禮堂裏坐滿了科學家,講壇上掛著20多幅學術報告提綱。這裏正在舉行學術報告會,主講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他仿佛是作為包曼高等工業學院的研究生來作博士論文報告的。宋健用流利的俄語講述著。報告包括三個問題:最優控製,人口控製,偏微分方程控製。蘇聯科學家們專心聽著宋健的報告,場內響起陣陣掌聲。最後蘇聯最高學位委員會主席親自授予宋健,由蘇聯最高學位委員會簽發的科學博士學位證書。

歲月流逝,時代變遷。當年的小宋健,那個貧窮矮小的男孩,如今已經變成了拿著博士證書的宋健,變成了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和俄羅斯科學院,瑞典、美國等工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變成了為國家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

一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活到老,學到老,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如果你停止了學習,那麽就等於放棄了進步的機會。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立下“學無止境”的誌向,用我們有限的生命探求無限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