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遠離“差不多”先生

幾乎所有的企業和組織都可能出現這樣的員工。這些員工的表現通常是:“每天按時打卡、準時上班,但是卻沒有及時完成工作;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卻不願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位。”現在,越來越多的員工隻管上班,不問貢獻;隻管接受指令,卻不顧結果。他們常常應付差事,卻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他們認為,這是自己行為準則的本色。

究其原因,就是“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認真呢”這種工作態度在作祟。在企業、組織機關中,“差不多先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檢驗疵點沒標識,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員檢查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細賬,質量差點、成本高點、價格低點、利潤少點,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計較,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的工作態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其結果是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產品送到客戶手上,不是退貨,就是索賠,使工廠失去客戶,丟掉市場。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們來看下麵的例子:

1993年全國小麥價格開始上漲,一家私營麵粉廠的業務員來到小麥產區采購小麥,這時產區的一些糧庫大多是待價而沽,不想賣糧食,經不起業務員的糾纏,糧庫的負責人說:“糧食有的是,賣給你也行,一噸1000元,你要不要?”

這位業務員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自己出來這半個多月全國的小麥漲到什麽價錢了,於是給公司老板發電報問:“一萬噸小麥,每噸1000元,價格高不高?買不買?”

老板看到電報後生氣地對秘書說:“真是亂彈琴,哪有這麽高的價格,現在最高的價格也不到900元,給他發電報,就說價格太高!”

秘書趕緊跑到郵局發了個電報:“不太高。”

沒幾天,業務員帶著簽訂的購銷合同回來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書發電報時,“不”字的後麵少了個句號。如果履行合同勢必給公司帶來1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後來經過多次協商,最終賠償了對方15萬元才算了事。當然這位秘書不久就被辭退了,而他在當地再也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遠走他鄉。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嗎?可是就是差了一個小小的句號,卻相差十萬八千裏,這位“差不多先生”也隻好背井離鄉了。

從“差不多”故事中可以看出,“差不多”有時會差很多。無論是相差0.1毫米還是0.1秒,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別。比如在競技場上,冠軍與亞軍的區別,有時小到肉眼無法判斷。短跑的第一名與第二名有時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賽馬,第一匹馬與第二匹馬相差僅半個馬鼻子,幾厘米而已。但是,冠軍與亞軍所獲得的榮譽與財富卻是天壤之別,全世界的目光隻會聚焦在冠軍身上。

在工作中,由於“差不多”的心態容易造成細節上的疏忽,而就是因為這些細節常常引起很大的麻煩。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細節,防止因為細節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在一家文化公司就發生過一件工作人員不注重細節的事。

黎茜在一家文化公司從事文案工作,她幾乎每天都要做活動策劃、寫方案、排版、校稿等文字工作。幾天前,她為三大雜誌社校稿。其中,有三篇文章在洋洋灑灑的千字裏,都提到了市場滿意率,一本寫的是99%,另一本卻是98%,還有一本寫的是97%。當時她心想既然分屬三本不同的雜誌,問題應該不大,差不多就行了,就沒有標識出來,也沒有詢問就直接呈交副總審核。

她自信審得很仔細,結果在15分鍾後副總還是拿了幾條修改意見給她,令她驚訝的是,其中副總也列出了那三個關於滿意率的問題。

“雜誌不可能麵麵俱到,但工作就要時刻注意細節,不要感覺差不多就行了,雖然是不同的雜誌,如果客戶看了不是要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麽?”

的確,忽略任何的小細節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她眼中,副總是不折不扣的大忙人,每時每刻都在工作。但即使是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副總依然對每件事精益求精,就好像這三個埋沒在千字裏的小小百分率,再細小的紕漏也照樣能揪出來。並且讓她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副總始終保持著異常活躍的思維,能在既有的宣傳模式裏不斷挖掘出視覺亮點。

責任決定意識,細節決定成敗。這就是領導者的一種能力,也是員工應該學習的榜樣。

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能算作是一個“老好人”。不過在職場上,“差不多”的心態卻是必須要杜絕的,因為每位員工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如果每個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不僅會導致組織難以獲得利潤,甚至還會因不慎而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中美合資企業引進了德國設備,德國工程師在設備安裝調試驗收時,發現有一個螺釘歪了,但是它的緊固度沒有問題。然而,中美合資企業的工程師卻認為,這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釘的緊固度不可能都一絲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國工程師卻堅持說:“不,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釘歪了,是因為在擰這個螺釘的時候,沒有按規範標準進行操作。”後來,經過調查發現,這是安裝工人的問題。按照技術操作標準要求,上大螺釘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一個人固定扳手,另一個人擰螺釘。可是合資企業的操作卻是一個人上螺釘,另一個人在休息。

可見,“差不多”先生有自己生存的空間,卻給企業的工作帶來了莫大的危害。“差不多”先生的現象存在,既損害他人利益,也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一定要遠離“差不多”先生的心態。生活中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避免陷入這個誤區。不管你做什麽事情,都要多問自己幾次“差不多”能過關嗎?差一點會給自己、給企業和客戶帶來什麽損害?如此,便能告別“差不多”先生,也才能有效避免工作中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