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說話要注意忌諱之言

忌諱之言的源遠流長,早在中國古代就非常的普遍和重要,而在當今社會也是不容忽視的。當然,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在交際上的忌諱也各不相同,與人交往,一定要留心對方避諱的話。否則,會因為脫口而出的忌諱言語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人生在世你會遇到很多忌諱,如果你在無意中衝撞了別人的忌諱,就會糊裏糊塗地受到對方充滿火藥味的“熏陶”。所以,說話時,千萬別犯忌諱,那樣的話,會傷了彼此的感情。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口。各地的方言差異就很大,往往同樣一句話,意義卻完全相反。比如,你以為是侮辱,他卻以為是尊敬;你以為是尊敬,他卻以為是侮辱。基於此,才有了“入鄉隨俗”的風俗。

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若你總是失禮,這就不利於友誼的發展了。比如港澳台同胞喜歡討口彩,特別是香港人有喜“8”厭“4”的習慣。因為香港人大都講粵語,而粵語中“8”與“發”諧音,“4”與“死”諧音。因此,在遇到非說“4”不可時,應用“兩雙”來代替。逢年過節時,不能說“新年快樂”或“節日快樂”,而用“節日愉快”或“恭喜發財”代替。這也是諧音的關係,因為“快樂”與“快落”聽起來很相似。

你稱呼別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江蘇太倉人聽來,認為你是在罵他;你稱呼老年男子為老先生,總算不錯吧?但是在上海嘉定人聽來,會認為你是在侮辱他;如果你在安徽,那麽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浙江等地方,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是罵她了。

各地的風俗不同,在交際上的忌諱之言也各不相同,與他人交往時,切不可忽略了這一點,否則的話,就隻能是自討苦吃。

有一位小學老師,為了一些小事,罵學生的母親為混賬。不料,這位家長剛好是一個北方人。因此,去向學校討了說法,非要讓那位老師舉出她混賬的事實來。原來“混賬”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漢的意思,這種解說使問題顯得嚴重了。學校雖然一再道歉,聲明誤會,家長還是不肯罷休,隻好請出他人勸解,才算了事。

這些故事,足以證明方言上的忌諱是必須留心的。所以,在與人交談時,你要避免犯別人的忌諱。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麵,更要注意:

(1)當眾揭對方的隱私和錯處。有人喜歡當眾談及對方隱私、錯處,這是很不明智的行為。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甚至是惱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接觸這些敏感區域,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采用委婉的話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讓他感到有壓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會權衡的人隻須“點到為止”,一般是會顧全自己的臉麵而悄悄收場的。當麵揭短,讓對方出了醜,說不定對方會惱羞成怒,或者幹脆耍賴,出現很難堪的局麵。至於一些純屬隱私、非原則性的錯處,最好的辦法是裝聾作啞,千萬別去追究。

(2)故意渲染和張揚對方的失誤。在交際場上,人們常會碰到這類情況:講了一句行外話,念錯了一個字,搞錯了一個人的名字,被人搶白了兩句等。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本已十分尷尬,生怕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你是知情者,一般說來,隻要這種失誤無關大局,不必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以為“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非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為別人作笑料。因為這樣做不僅對事情的成功無益,而且由於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你將與人結怨。同時,也有損你的社交形象,實在是一件損人而又不利己的事情。

(3)過早說深交的知心話。在交際中,人們很容易結識新朋友。即使你對他有一定好感,但畢竟是初交,缺乏更深的了解。因此,你不宜過早地與對方講深交、討好的話,包括不要輕易為對方出主意。這很有可能導致“費力不討好”。因為對方若采納你的主意,卻行不通,他就會認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為那幾句話而感激你。所以,除非是好友,否則不宜說深交的話。

因此,一定要懂得,口無禁忌是說話時的大忌,是每個人必須避免的。要想避免說話時的大忌,還需要花點工夫來了解別人的忌諱之言,這是必須要做的。隻有清楚地知道他人的忌諱,才有利於你的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