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無遮攔容易傷人

口無遮攔是說話中的大忌,不僅讓人難以接受,還會傷害你與他人的關係。所以,在求人辦事時,盡量將話說得含蓄點,委婉點,點到為止就可以了。這樣既能給雙方留下考慮的空間,其言語也容易讓對方接受。

在與人打交道時,有的人說話比較直接,是什麽就說什麽,從來都不會拐彎,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總是讓人難以接受。也許,他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由於說得太突然、太直接了,最終難以達到目的,其結果是誤人又誤己。

“直言直語”本來是人性中一種很可愛、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質,因為也唯有這種直言直語的人,才能讓是非得以分明,讓美和醜得以分明,讓人的優缺點得以分明。但在人際交往中,這種看似不說謊的“直言直語”卻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如果你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不管什麽場合,也不管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麽後果,心裏有什麽就說什麽,你就會在無意中傷害了別人。說話傷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其後果是既對自己不負責任也對別人不負責任,結果是首先傷了自己。

北宋時期的寇準,是老百姓所尊敬的一位好官、高官。處理國家大事,他遊刃有餘;但是與性格不合、政見不同的官員相處,他卻吃盡了說話過於直爽的苦頭。最典型的是對待副參知政事丁謂。

丁謂任中書官職時,對寇準一直都很恭謹。一次會餐,不小心寇準的胡子沾了湯汁,丁謂站起來慢慢替他擦幹淨。寇準不但不領情,還諷刺說:“你身為國家大臣,就是替領導擦胡須的嗎?”這讓丁謂很難為情,並由此而記恨寇準。

寇準的話看上去是一句玩笑話,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過於直爽的諷刺挖苦。自此,丁謂處處詆毀寇準,並且和王欽若、曹利用等同樣受過寇準謾罵、諷刺、挖苦的大官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寇準,經常在皇帝麵前說寇準的壞話。最後連皇帝也不再重用寇準,寇準的政治生涯也隨之結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準的悲劇,其根源就是沒有管好自己的嘴,說話太直。說話太直就容易傷人,這就意味著,在說話的時候要委婉一些,這樣才能使人容易接受,也才能很好地與他人相處。

提起《水滸傳》,人們便會想起那心直口快的魯智深,不過,隻要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在電視劇《水滸傳》中,魯智深打死鎮關西後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隻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台詞:

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魯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魯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魯智深猶豫深思。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魯智深:“知道了。”

對於法師的前兩個要求——不近女色不飲酒。魯智深可以辦到,但對於具有正義感的魯智深來說,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而此時魯智深若回答“不能”,法師肯定不讓其剃發為僧,這樣他就無處藏身了。因此。他幹脆來個靈活應付,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既可在法師麵前過關,又不違背自己的本意,正可謂兩全其美。

從魯智深和法師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即便是直率的魯智深,也有委婉的時候。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就更要明白說話不能太直接的道理。再說,無論是誰,在人際交往之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這時,說話時不妨委婉含蓄一些,可以利用同義詞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要善於給人指出一個較大的範圍或方向,讓人家根據提示去自悟其意,尋求答案。

適當講究委婉含蓄的說話藝術,能使一個人的魅力變得無窮。當然,這就需要在說話時講究一些策略。

(1)所講的話題不能飄來飄去,也不能東扯西扯而不得要領。含蓄的話必須與“主題”相關。如果人們無法了解你所說的內容是什麽,那使用的這個策略就沒有任何意義。

(2)在關鍵問題上不可搪塞、馬虎。比如,在談論報酬時,對報酬的數目既不能太具體,也不能太隱晦,讓人摸不清底細。而應該估測對方的理解能力,進而達到一種雙方之間的默契,這樣才有利於雙方的配合。如果在關鍵問題上模棱兩可,就激不起他人的熱忱。

(3)不要故弄玄虛。朝別人擠眉弄眼,暗送秋波,會讓對方摸不著頭腦。這時,你的話就有點“含蓄”過頭了。

總之,在講話時,既要避免口無遮攔的問題,還要學會去運用說話的技巧。如此,才能讓對方在不知不覺間領悟你的意思,並且這種方式也能讓你與他人的溝通變得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