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話說三分要留點餘地

在職場、生活和交友中,話說三分,要給自己留點餘地。即便是你所說的話非常有把握,也不可將話說得太過絕對。須知,太過絕對的話不僅引起他人的反感,還會給他人留下挑刺的把柄。與其給他人留下挑刺的把柄,還不如把話說得含蓄一點。同時,倘若沒把話說得絕對,還能為自己留下與對方周旋的空間。

眾所周知,吃飯吃個半飽才有助於身體健康,飲酒飲到微醺才能體會到飲酒的快感。很多時候,人們都需要給自己留下一點空間。隻有留點餘地,遇事才會有回旋的空間。如同上戰場打仗一樣,留有餘地就能進退自如,這樣就能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說話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懂得給自己留點餘地,總是把話說得很滿,最後隻會適得其反。

例如,某個項目的難度很大,上司將此事交給你去辦,並問你:“有沒有問題?”你不假思索地拍著胸脯,高昂著頭回答說:“肯定沒問題,就請你放心吧,三天肯定搞定。”然而,過了三天,上司並沒有見到他想要的結果,肯定會去問你進度如何。這時,你如果不好意思地說:“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簡單!”那麽,事後雖然上司給你延長了完成任務的時間,但他內心一定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認為你言而無信,不值得信賴。

這就是把話說得太滿而讓自己變得窘迫的例子。其實,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杯子裏注滿了水,如果再往裏麵添水肯定會溢出來。當然,也有人雖然把話說得很滿,但是最終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能預料到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所以說,說話留有餘地,是一種對自己言行負責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是一個足夠細心的人,你就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在回答他人的詢問時,都非常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大概、盡量、也許、考慮、研究、評估、征詢各方意見等。很顯然,這些字眼都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但能給自己留有餘地。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會很尷尬的。

對於這一點,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在約束我自己言行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張列著言行約束的檢查表。當初那張表上隻列著十二項美德,後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有些驕傲,說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我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注意到這位友人給我這難得的忠告,我立刻意識並想到這樣會足以影響我的發展前途。隨後我在表上特別注意地列出‘虛心’一項,專門注意。我竭力避免說一些直接接觸或傷害別人情感的話,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說話和事業的關係,是成功與失敗的關係。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麽,你將不可能獲取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支持、別人的讚賞。”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無論什麽時候,說話都要留有餘地,都要約束自己的言行,為自己的言語負責。在工作當中,你更應該注意別把話說得太滿,當然,上級交辦的事首先應接受,但你不要打包票,說什麽“保證沒問題”的話,而是要有技巧地說些“應該沒問題,我會全力以赴”之類的話。這是為了給自己做不到時留的後路,而這樣說其實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使事情沒有做好,也不會責怪於你。

說話留有餘地,首先要求在說話時不要太絕對。在說話時,如果我們連自己都還沒有徹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隻是代表個人看法,就不要用那些表示絕對的字眼,那樣會因為你的絕對化而引起他人的懷疑,甚至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有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麵,在閑聊時他們談起了道德與法製的關係。甲說:“這個問題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而乙接著說:“在這個社會,必須講法製,用不著講道德。”乙認為,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人心叵測,講道德對有些人是沒有用的,因此必須用法製來解決問題。但是他的話過於絕對,引起甲的不滿,甲立即反駁他:“社會不講道理是不行的。”於是,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最後將乙駁得啞口無言。

因此,在談話時,即使是你能完成的事,也不可將話說得太滿。太滿的話隻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進而會讓別人對你失去信任。

其實,說話留有餘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保持前後一致。在和他人講話時,注意前後不要出現矛盾。前後矛盾是說話的大忌,矛盾的地方常常也是最易受到他人攻擊的地方,而且常常是非常有力的攻擊,可以使我們啞口無言。

例如,辦公室的李先生想知道同事吳先生與主任的關係,就問吳先生說:“你去過主任家嗎?”吳先生不想讓李先生知道這種事情,就說:“沒有。”李先生又說:“最近主任又買了一套家具。”吳先生說:“那是萬山牌的,顏色很不錯。”這時,李先生反問道:“你既然沒有去過主任家,那你怎麽能知道得這麽清楚呢?”吳先生知道自己說漏了嘴,紅著臉不知該如何回答。

事實證明,把話說得太滿,會堵死自己的退路。其結果隻會讓自己吃虧。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說話要給自己留點餘地,這樣才能收放自如,讓自己占領先機,如此,就能在為人處世中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