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馬太效應:經商要借力使力

在美國鄉村住著一個老頭,他有個和他在一起相依為命的兒子。有一天,他的老同學基辛格路過此地,前來拜訪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就對他說:"親愛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兒子帶到城裏去工作。"

沒想到這農民朋友連連搖頭:"不行,絕對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說:"如果我在城裏給你的兒子找個對象,可以嗎?"

他的朋友還是搖頭:"不行!我從來不幹涉我兒子的事。"

基辛格又說:"可這姑娘是羅斯切爾德伯爵的女兒(羅斯切爾德是歐洲最有名望的銀行家)。"

老農說:"嗯,如果是這樣的話……"

基辛格找到羅斯切爾德伯爵說:"尊敬的伯爵先生,我為你女兒找了一個萬裏挑一的好丈夫。"

羅斯切爾德伯爵忙婉拒道:"可我女兒太年輕。"

基辛格說:"可這位年輕小夥子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嗯……如果是這樣的話……"

又過了幾天,基辛格又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對他說:"尊敬的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個副總裁!"

總裁先生搖著頭說:"不可能,這裏這麽多副總裁,我為什麽還要任命一個副總裁呢,而且必須馬上?"

基辛格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副總裁是羅斯切爾德伯爵的女婿,可以嗎?"

總裁先生當然同意:"嗯……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絕對歡迎。"

基辛格之所以能夠讓農夫的窮兒子搖身一變,成了金融寡頭的乘龍快婿和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充分利用人們的一種心理:寧可錦上添花,也不雪中送炭。這是中國的傳統說法,對這種現象,西方經濟學家有另外一種更為哲理化的定義: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全書中"馬太福音"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十錠。"於是國王獎勵他十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五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五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首先,應該承認,領先者已經取得過一定的成功,並能夠把成功的經驗累積起來,形成優勢。優勢積累得越多,就會有越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就是強者更強。對於弱者,如果想要超越強者,就必須要付出比強者以往多出幾倍的努力,一旦弱者成功變成了強者,他也就擁有了和強者一樣的優勢。

"馬太效應"在各行各業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你是企業的領導,還是企業的員工,如果你想成為強者,通過努力取得成功,那麽你就將是"馬太效應"的受益者。如果你沒有努力,可能你就是故事中那個越來越窮的仆人。

市場經濟中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貧困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窮人自身素質的相對低下,包括知識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貧困反過來又讓窮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這其中的潛在邏輯就是窮人因為窮所以窮,陷入了納克斯所言的"貧困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