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鯰魚效應:讓競爭更高效

西班牙人特別喜歡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對離開大海後的環境極不適應。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過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魚口感很差,價格就會便宜很多--倘若抵港時沙丁魚還存活著,魚的賣價就要比死魚高出很多倍。為了延長沙丁魚的活命期,漁民們想盡了辦法。後來一位漁民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方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魚槽中。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後,鯰魚便會四處遊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自然加速遊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回到港口。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作"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對於市場經濟以及現代企業管理都有著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指出,一個市場如果能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該行業的企業活躍起來,就能使企業獲得足夠的活力,在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使得市場更為高效。從本質上說,"鯰魚效應"使得企業產生一種危機感,對於企業而言是一種負激勵,但它的確是激活員工隊伍的一個有效方法。另外,在中國古代典故中,"置之死地而後生"、"臥薪嚐膽"這些成語講的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也都符合鯰魚效應的本質。

《福布斯》總編輯大衛·梅克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編輯,可是他當總編時的管理方式卻叫人難以接受。他對待下屬從不留情麵,而且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樣。尤其是他總是讓團隊成員感覺不安,總是會時不時地解雇一些表現不好的員工,逼得每一個編輯不得不為了飯碗竭盡全力地追求工作的完美。

正是由於大衛·梅克獨特的鯰魚式管理方法,《福布斯》的銷售量和知名度才會節節上升。1964年,《福布斯》的銷售量已達到40萬份,這個成績讓它與老牌雜誌《財富》、《商業周刊》並駕齊驅。

如果一個企業內部人員長期固定,就會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容易產生惰性。對於企業而言,將"鯰魚"加入進來,就會製造一些緊張氣氛。當員工們看見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職業殺手"時,便會有種緊迫感,知道該加快步伐了,否則就會被擠掉。這樣一來,企業就能煥發出旺盛活力。

同樣,如果一個人長期待在一種工作環境中從事同樣的工作,就容易厭倦、疲惰,就會產生職業倦怠。對個人的成長而言,將"鯰魚"加入進來,就會使自己產生競爭感,從而促進自己的職業能力成長和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就容易獲得職業發展的成功。

為自己引得鯰魚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為自己樹立職業學習榜樣,在工作環境中認識到競爭對手的存在,適度保持職場壓力。

"鯰魚效應"其實就是一種壓力效應。很多研究發現,適度的壓力有利於我們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加有助於挖掘我們的潛能,從而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比如運動員每到參加比賽,一定要將自己調整到適度的壓力,讓自己興奮,進入最佳的競技狀態,如果他不緊張、沒壓力感,則不利於出成績。適度的壓力對挖掘自身的內在潛力資源,是有正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