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羊群效應:應不應該隨大流走

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它們卻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才通過,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一個有名的笑話就是說的這種跟風現象: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聖彼得說:"實在抱歉,沒有你的位子了。"這個石油商說:"不要緊,我有辦法。"他對天堂的大門大喊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隻剩下他自己了。聖彼得吃驚地看著這一切,說:"現在你可以進去了。"此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在經濟學上,羊群效應主要指由於信息不充分,投資者很難對市場做出準確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獲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趨於相同並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從眾行為。在這種羊群效應裏,也許個體采取的是理性行為,然而,卻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行為。

一般來說,羊群效應主要出現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裏,如果有一個領先者(姑且稱之為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麽,他所取得的利益以及他的行為方式就會被整個羊群不斷模仿。領頭羊到哪裏去"吃草",其他的羊也爭先恐後地去哪裏"淘金"。

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還發現,影響從眾心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有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是否正確。"人多力量大"在此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在許多人都堅持同一個意見的情況下,往往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時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經常會緊緊束縛人們的行動,從而產生羊群效應。很多時候,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會產生從眾心理。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招致"異類"甚至"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但是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這就需要我們不要失去辨別能力,要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從而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的理性。

在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在人們看來,IT業的CEO們像是在比賽燒錢。而且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羊群效應越發強烈,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與此同時,傳媒也充當了煽動者的角色,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從而為"羊群效應"推波助瀾。然而,到了2001年,網絡泡沫迅速破滅。一夜之間,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隻是領頭羊,而其餘跟風的羊群都成了犧牲品。

正如上麵例子所說,"羊群效應"在股市中釀成了無數悲情故事,因此,人們要切記,在任何市場條件下,無論投資的是不是熱點,都要盡力避免羊群效應,避免陷入人性貪婪的弱點,不做盲目的從眾投資。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有時候,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