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中國製造:到哪兒都有"Made in China"

利用大量廉價勞動力,加工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已經是過時的中國投資策略,中國懂得掌握核心技術和原創性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從單一的"加工廠"向綜合的"研發基地"過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中國一定會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

有一本有趣的書叫做《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你知道這本書是怎麽誕生的嗎?在2004年的聖誕節,美國人薩拉·邦焦爾尼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嚐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從而誕生了《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這本暢銷書和一次有趣卻又充滿挫折的冒險。

這一年中,4歲的兒子不得不擁有標價68美元的"意大利"鞋;廚房的抽屜壞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購買生日蠟燭竟成了折磨人的頭痛事,雜貨店除了中國蠟燭,啥也沒有;能買到手的最"美國"的燈,也用了中國製造的關鍵零件,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盞混血台燈;丈夫去法國旅行,買回來的紀念品埃菲爾鐵塔鑰匙鏈竟然也是中國製造……

作者及全家經過長達一年的艱辛嚐試,證明中國製造在美國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今天,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行銷全球,全世界70%的電風扇來自中國,55%的電熱水壺來自中國,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更是充滿世界各地,有兩百多類中國產品銷售量位居第一。

中國的市場規模和經濟實力意味著中國的經營模式將很快成為全球效仿的標準,這在商業上被稱做"中國製造"。

是的,"中國製造"的標簽遍布全球各地,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體現,也意味著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加工廠"。但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的代價,讓"中國製造"的光環蒙上陰影。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涉及到家電、通信、紡織、醫藥、機械、化工等十多個行業10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中國製造的產品遍及全球,同時,國內經濟形勢如火如荼,突出表現在:進出口貿易持續增加,外匯儲備節節升高,GDP的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中國人正在努力向小康目標邁進,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已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世界正在重新正視中國。

可是,僅僅這樣,就可以了嗎?反思我們國家的經濟,我們還是會發現"中國製造"的漏洞。

中國作為一個大的世界加工工廠,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大規模的出口製造業。製造業需要豐富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作為基礎條件,需要大量的煤炭、電力、石油和便利的交通作為基本保障,特別是產品的原材料,"中國製造"中的許多產品的原料都是國內缺乏或必須依賴進口,如石油、特種鋼鐵、有色金屬等。

利用大量廉價勞動力,加工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策略,已經是過時的中國投資策略。我國政府通過發展信息技術,大力培育出一個高附加值的市場。我國完成通信固定資產投資2500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的通信網規模居世界第二,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

以服裝業為例,數據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服裝業的增長明顯放緩。2008年1~11月份,企業虧損麵達22.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2008年全年服裝行業平均利潤率為4.2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7%。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服裝加工產業迅速擴大。"中國製造"的服裝遍布世界,對外部市場依賴十分嚴重。但是,在紡織服裝行業中有95%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如今這90%多的中小企業遇到了很多困難。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歐美市場消費嚴重下滑,歐美主要國家的服裝行業都受到了強烈衝擊。與此同時,中國服裝企業也發生了變化,一些企業倒閉了,一些代替生產的企業悄悄做起了自有品牌,一些經營外銷的企業做起了內銷。有人說,這些轉變是被金融危機逼出來的。

經濟學家觀察到,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技術含量很高的高端產品直接放在中國生產。知名經濟學家郎鹹平說:"中國的企業沒有經曆過大蕭條就不會真正走向成熟。無論時間長短,經濟危機一定會過去。相信經曆過這輪金融危機,中國服裝業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中國的服裝品牌會越來越成熟。"

如果我們在為"中國製造"欣喜之時能夠正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冷靜地思考"世界加工廠"帶來的資源與環境的危機,理清思路,埋頭苦幹,掌握核心技術,從單一的"加工廠"向綜合的"研發基地"過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我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