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貿易補貼:為什麽美國農民會高枕無憂

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政策,嚴重衝擊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及其農產品生產,這是一些國家在世界糧食危機中發生食物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切實削減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製約農業發展的因素,對於加快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也是當務之急。

實行對農業補貼政策是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做法。農業同其他產業不同,始終麵臨著市場、自然的雙重風險,特別是不發達國家的農業仍是弱質產業。

因此,需要通過實行農業補貼對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實行農業補貼政策有利於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產量,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實行農業補貼應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在政策允許的框架內進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巨額補貼政策在支持和保護本國農業的同時,衝擊和損害了別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

目前,一些農業發達國家仍對農業實行巨額補貼政策,這也是世貿組織談判的焦點。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政策,嚴重衝擊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及其農產品生產,這是一些國家在世界糧食危機中發生食物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發達國家農產品出口之所以顯得那麽"便宜",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發達國家每年的農業補貼總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因此,盡管發達國家農業同樣麵臨自然和市場的風險,但由於國家的巨額補貼,農業卻能承受較低的邊際利潤,並可以在國際市場上以大大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農產品傾銷。這極大衝擊了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市場,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對糧食等農產品生產造成持續負麵影響。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嚴重扭曲了國際糧食貿易。由於低價農產品在一些國家傾銷,壓低了農產品價格,致使那些國家中小糧食生產者無利可圖,不得不放棄糧食生產。他們或轉而生產其他經濟作物,或幹脆放棄農業,從事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這導致部分發展中國家糧食自給能力越發顯得不足,不得不擴大糧食進口。

因此,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對農業的巨額補貼政策,一直是世界農業和糧食問題的主要症結之一,並成為世貿組織多回合談判的焦點。從對主要發達國家巨額農業補貼的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其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強大衝擊力。

美國的巨額農業補貼政策,對整個世界糧食貿易具有深刻影響。據統計,美國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20%,出口量約占世界糧食出口量的40%。其中小麥出口約占世界市場的30%,大豆出口約占世界市場的40%,玉米出口約占世界市場的70%。在美國政府諸項農業貿易政策中,最受人詬病的就是對農業的巨額補貼。

美國通過立法方式將對農業的保護與扶持確立下來。近30年來,美國農業部年度財政預算在整體聯邦預算中,一直維持在3%~6%。2000年,美國農業部預算為711億美元,占整個聯邦預算的4%。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民支付的直接現金補助高達300億美元。農業補貼對促進美國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美國又頒布了《農業保障和農村投資法》,大幅度增加了農業補貼。

此後10年的年均法定補貼近200億美元。由於新農業法實行巨額補貼,已經並將繼續使得美國向一些國家傾銷"便宜"農產品,這給一些國家農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和衝擊是不能低估的。

美國農業補貼涉及農產品生產、儲存、銷售等多個環節,是一種綜合性補貼。美國《2002年農業法》主要包括商品補貼、水土資源保護、農產品貿易補貼等。

1. 商品補貼

商品補貼也叫農業補貼,是美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農業補貼。依據《2002年農業法》,此後10年的年均補貼將主要通過直接補貼、銷售貸款差額補貼、反周期波動補貼3種形式進行。直接補貼是一種與農產品生產、價格不掛鉤的固定補貼。農民可以自願參加,政府以農民預先確定的作物麵積和產量為基礎對具體商品提供固定的補貼。《2002年農業法》將大豆、花生和其他油料作物納入了補貼範圍,擴大了對農民收入的支持規模。

銷售貸款差額補貼是政府保證農民順利出售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即政府預定一個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並以此價格貸款給農民,農民收獲後如能在市場賣到這個價格,政府就不給予補貼。如農民賣的價格低於此預定價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給予農民的補貼。《2002年農業法》將花生、羊毛、蜂蜜、雜豆等品種納入了銷售貸款差額補貼範圍。

反周期波動補貼是《2002年農業法》新設計的一種補貼製度,即農民在收獲後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為35%的計劃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個月的市場運銷結束後結賬。當農產品的實際價格低於政府確定的目標價格時,政府向農民提供反周期補貼。該補貼與市場價格成反向運動,當農產品價格下跌時補貼增加,反之則減少。反周期波動補貼保證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著政府為農民分擔了生產風險,刺激農產品出口。《2002年農業法》將大豆、小品種油料作物、花生納入了反周期波動補貼的範圍。

2. 資源保育補貼

根據《2002年農業法》,美國在2002~2007年投資220億美元用於農業資源保育計劃項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計劃、農田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草地保育、農田與牧場環境激勵項目等。除此以外,美國聯邦政府還提供自然災害救濟補貼,用於自然災害發生後的非保護農作物災害援助計劃、農作物災害支付計劃、緊急飼料計劃、青飼料援助計劃、牲畜賠償計劃及樹木援助計劃;提供用於生產結構調整的投資補貼,以優惠利息給農民提供短期或長期貸款,並幫助償還貸款有困難的農民。

3. 農產品貿易補貼

根據《2002年農業法》,美國在2002~2007年投資8.75億美元用於提高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機會和拓寬國際市場;每年投資4.78億美元用於援助那些因國外有關農產品實施出口補貼而受到損失的美國出口商;每年對新增生物技術項目投資600萬美元,用於商簽雙邊動植物和轉基因議定書及快速對付非關稅措施對出口造成的影響。此外,美國農業部還向美國出口商免費提供國際農產品綜合信息服務。除直接的出口補貼外,美國還實施了規避出口補貼的間接出口補貼,即出口信貸,每年提供的額度約為30億美元。依據《2002年農業法》,美國在2002~2007年繼續提供出口信貸,以促進加工品和高價值的農產品出口,同時將還款期由180天延長為360天。

依據《2002年農業法》,美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高達數百億美元。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的農業直接補貼年平均為168億美元。其中有7年超過了150億美元,2005年農業補貼就達到了189億美元。目前美國每年農業補貼上限是480億美元,這說明美國農業補貼增加的空間仍然很大。在巨額農業補貼支持下,美國農民在國際糧食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方麵保持了較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麵可以在補貼支持下以較低的,甚至低於糧食本身價值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傾銷糧食。在這種不對稱的競爭中,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受到衝擊是發達國家實行巨額農業補貼的必然結果。

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是世界對本國農業最具保護力的政策。歐盟國家通過該項政策,每年給農民補貼達500億美元,遠遠超過歐盟投入其他發展項目的資金。由於"共同農業政策"確立時間較早,《烏拉圭協議》所規定的關於限製和減少農業補貼的條款對其根本沒有約束。

"共同農業政策"對農民的支持形式有直接支付、價格幹預、過剩產品的存儲設施以及出口補貼。這些措施穩定了歐盟內部的食物價格,但它卻將歐盟市場內可能的價格波動轉嫁給國際市場。一旦出現價格波動,將給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影響,並使發展中國家農業市場環境惡化。各種預測顯示,"共同農業政策"將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提高了25%~30%。

"共同農業政策"的出口補貼,提高了歐盟農產品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麵臨嚴峻挑戰。同時,歐盟不斷強化農產品進口壁壘,又剝奪了發展中國家向歐盟各國出口農產品的可能性。在實行共同農業政策下,歐盟農業得到有力扶持,農產品生產出現過剩,便以低價向發展中國家傾銷。歐盟這種共同農業政策的農產品出口,在短期內對食物淨進口國有利,對城市人口以及沒有土地的人口有利,但這是以犧牲別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為代價的。

對發展中國家農業和農民而言,農產品傾銷將給他們帶來長期或短期的災難性影響。這些傾銷的農產品將壓低他們的農產品價格,並迫使他們的農業受到衝擊甚至萎縮。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可能在短期內獲利,但當傾銷國農業和糧食生產發生變化時,發展中國家低廉的食物來源就會枯竭,而本國農業也已喪失了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就可能發生糧食短缺,甚至糧食危機。

歐盟的農產品傾銷至少應該對發展中國家在糧食上越來越依賴進口承擔部分責任。20世紀60年代的農業綠色革命,使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可以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但是近40年來,該地區糧食產量卻大幅減少,小麥進口翻了兩番。

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對農業的補貼又出現新的形式,即對生物質能源開發的巨額補貼與大力扶持。出於種種動機,美國和歐盟都加大了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石油資源的日益匱乏及價格大幅上漲,促使一些有能力使用生物質能源的國家將生物質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如以玉米、油菜籽等為生產原料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與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汽油相比已具有一定競爭力。

但問題在於,不是任何形式的生物質能源相對石化能源都具備"充分的"競爭力。因此,對生物質能源的補貼就顯得尤為重要。考慮了可再生能源強製使用量、稅收抵免和關稅壁壘,美國對用於乙醇燃料生產的玉米每蒲式耳補貼1.60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在變相對玉米種植給予直接補貼,實質仍是對農業補貼的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專家測算,當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00美元時,在沒有乙醇燃料補貼的情況下,美國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燃料生產,在玉米費用低於每蒲式耳414美元時才能有利可圖;而在有乙醇燃料補貼的情況下,玉米費用隻要低於每蒲式耳574美元時,就具備了競爭力。總體來看,美國生物質能源補貼,可使乙醇燃料成本降低30%~40%。

一些發達國家對本國農業的巨額補貼,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產生的強烈衝擊,一直受到世界有關專家和人士的關注。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科納雷曾指出,"富國對農業的補貼是我們發展的障礙,它削弱我們的經濟,讓我們的農民變得越來越窮"。他還說,農業是帶領非洲走出貧困的唯一途徑,現在卻遭受富國農產品的入侵而瀕臨毀滅。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在談及目前的糧食危機時也承認,富國的農業補貼扭曲了農產品貿易,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

2008年5月9日,拉丁美洲15個國家在尼加拉瓜首都馬那瓜召開"糧食安全與主權首腦會議",商討製定糧食安全戰略,以應對世界糧食危機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衝擊。會議通過的聯合聲明說,世界糧食供應和價格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直接將問題的要害對準了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政策。

切實削減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製約農業發展的因素,對於加快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提高糧食等農產品自給能力,增加發展中國家農民收入,緩解糧食供求緊張關係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