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網絡時代下的虛擬經濟

"虛擬"一詞有假想、假定、編造、虛偽等含義,並作為現實的對立麵。經濟學意義的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便是從這裏引申出來,並且從虛擬資本開始的。虛擬經濟是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

虛擬經濟指相對獨立於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虛擬資本一般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如債券、股票)存在的未來預期收益的資本化。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自身沒有價值,是實體資本的"紙製複製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虛擬資本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資本的虛擬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如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等。虛擬經濟是以一定形式對實體經濟的反映,它的發展總體上對實體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發展過度也會產生消極的負麵影響。虛擬資本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促使社會閑散資金轉化為生產經營資金、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虛擬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是使國民經濟發生動**和危機的可能性增大。總體來說,虛擬資本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隻要控製其消極影響,穩步發展,就能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是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開始的,奠基之作是劉駿民教授1998年著的《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該著作也獲得了國內經濟學最高獎--第八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虛擬經濟的概念由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衍生而來。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和銀行信用製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可以作為商品買賣,可以作為資本增值,但本身並不具有價值;它代表的實際資本已經投入生產領域或消費過程,而其自身卻作為可以買賣的資產滯留在市場上。虛擬經濟就是從具有信用關係的虛擬資本衍生出來的,並隨著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而發展。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國集團金融峰會期間多次談到虛擬經濟問題。如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時談到:"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涉及範圍之廣、造成影響之深、衝擊程度之大,幾十年來罕見。世界各國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形勢依然嚴峻。這場金融危機正在從局部向全局蔓延、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已經給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上再次講到:"要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我們需要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虛擬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相協調,絕不能因為虛擬經濟出現問題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長期從事虛擬經濟研究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成思危先生也指出,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件,虛擬經濟是經濟中的軟件,兩者相互依存。目前,虛擬經濟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年增長率在5%左右,國際資本流動的年增長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總價增加了2.5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1997年底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是140萬億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萬億美元,大體相當於全世界GNP總和的5倍。

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美元左右,大約為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繼續膨脹。

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著虛擬經濟迅速發展,其規模已超過實體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範疇。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四個方麵。所以麵對虛擬經濟我們要以辯證的目光來看待。

現代的社會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實體經濟還稍微地落後於虛擬經濟。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更多地關注股票、債券、保險等虛擬經濟。但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卻不斷地相脫離。它們的相脫離實際上是一個異化的過程。有關專家曾指出,目前每天的金融交易中,隻有2%與實體經濟有關。目前世界衍生工具交易總量已超過40兆億美元。國際外匯市場上每天約有2萬億美元的交易額與實際貿易活動無關。由此可見,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不可否認,虛擬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然而在現代的經濟發展運行層麵下,我們還是要不斷地關注虛擬經濟可能產生的危害--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能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

當金融資產(包括原生類和衍生類金融資產)的市場均衡被打破,實體經濟中的虛擬成分會急劇增加,從而打破其他幾種市場,包括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力市場的均衡狀態,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過度背離,有可能引發貨幣危機。

虛擬經濟的存在與發展有其必然性,與實體經濟發展程度有著密切的聯係,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虛擬經濟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特點是與實體經濟相背離,當這種背離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對整個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麵影響。

事物都是有兩麵性的,我們在感受虛擬經濟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和快捷時也要時刻地警惕虛擬經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