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覆水難收不必收

斯蒂格利茨在其《經濟學》一書中,認為經濟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在於,經濟學家計算機會成本,而普通人不計算機會成本。其實,他認為經濟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還有一個,即經濟學家不計算沉沒成本,而普通人計算沉沒成本。

小楊周末去商場,小李作陪。值得一提的是,小李是經濟學專業高才生,因此小李生平最頭痛的是在商店裏消磨時光。小楊對一件衣服一見鍾情,所以,簡單地問了問價錢,看了看衣服,連試穿都沒有,小李就拉著小楊交了款拿衣服走人。回到家,小楊一試穿,問題來了:衣服的扣子竟然掉了兩個。小楊認為是小李太急才造成的後果,要一起去退貨。沒有辦法,兩人硬著頭皮到了商店。誰知售貨員怎麽也不認賬,而且商場中同一型號與品牌的衣服也沒有貨了。最後他們找到商場經理,經協商,商場同意他們再加100元錢,給換一件某著名品牌的夾克,那種夾克的原價是400元。小楊很猶豫,有些舍不得那100元錢,想找兩個扣子湊合著行了。小李則痛痛快快地說:"很劃算,100元買了400元的衣服,這種好事哪裏去找啊!"最後,在小李的極力慫恿下,這筆交易總算完成了。

路上,小楊問小李:"明明那件衣服花了430元錢,怎麽能說是100元錢呢?"小李說:"商場不退貨,所以,實際上我們先花的330元錢就等於永遠不可能再回到我們的口袋了,這在經濟學上叫"沉沒成本",經濟學家是不會把這筆成本計入成本的。"所以,在經濟學家眼中,後來那件衣服實際上就隻是花了100元錢,因此他會認為這筆交易很值得。而如果將原來的330元錢也計入成本,可能會因此不進行這筆交易,那麽,不僅穿不上這件合意的衣服,而且實際上前麵330元錢也白扔了,因為湊合著穿不合意的衣服完全有可能使你的主觀滿足程度(效用)變為零甚至是負數。

不計算沉沒成本,其實就是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反正是覆水難收了。尤其是過去所受的苦難,我們更不要去計較,不要讓它們成為我們前進的阻礙。經濟學從誕生之日始,就具有一種樂觀主義的傳統,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家都習慣於朝前看,而不回頭看。

其實,你想一想自己經曆的一些事,你會發覺不計算沉沒成本竟也不是經濟學家的專利,中國普通百姓也有知道不應該計算"沉沒成本"的,尤其是在大事上。比如中國人常講一句成語,叫"功虧一簣",就是說因為最後一刻沒有堅持住,以至於前麵所有的付出都化為泡影。我們經常會看到窮困家庭的孩子收到大學通知書時父母堅毅的目光,因為他們的信念是:好不容易已經將孩子送到了大學門檻,如果現在不讓他去上大學,那麽不僅毀了孩子的前途,而且過去十幾年自己所吃的苦也都白吃了。所以,他們寧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去上大學。

當一項已經付出的投入,無論如何也無法收回時,這種投入就變成了"沉沒成本"。

還有一個經典的例子可以說明:

有一個老人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古董,一旦碰到心愛的古董,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想方設法地買下來。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場上發現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了下來。他把這個寶貝綁在自行車後座上,興高采烈地騎車回家。誰知由於瓷瓶綁得不牢靠,在途中"咣當"一聲從自行車後座上滑落下來,摔得粉碎。這位老人聽到清脆的響聲後居然連頭也沒回。這時,路邊有位熱心人對他大聲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頭也沒回,說:"摔碎了嗎?聽聲音一定是摔得粉碎,無可挽回了!"不一會兒,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老人的反應是不是很讓人驚訝?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會從自行車上跳下來,對著已經化為碎片的瓷瓶捶胸頓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會經過好長時間才得以恢複心情。

每一次選擇我們都要付出行動,每一次行動我們都要投入。不管我們前期所做的投入還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還有價值,在做出下一個選擇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這些。最終,前期的投入就像堅固的鐵鏈一樣,把我們牢牢鎖在原來的道路上,無法做出新的選擇,而且投入越大,我們便被鎖得越結實。可以說,"沉沒成本"是路徑依賴現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你的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你的一次求職失敗,你的一次戀愛受挫,會不會讓你耿耿於懷呢?如果回答是的話,那麽有人肯定會笑你,因為時間無法倒流,傾覆之水再難收回,過去的隻能讓它過去,就像經濟學家總是關注機會成本,而不是賬麵上的會計成本一樣,經濟學家總是關注於未來,而非過去。這就是經濟學家的思維與常人的思維的區別所在,因為機會永遠在未來,而不在過去。我們也可以掌握這種思維方式,為自己的未來和現在的選擇決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