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

2004年7月7日,著名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患癌症逝世,享年55歲;2005年1月5日,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學者蕭亮在睡夢中辭世,僅32歲,擊倒這位年輕學者的是過度的勞累和生活壓力,以及他內心鬱積著的焦慮;2005年4月10日,56歲的著名畫家陳逸飛因勞累過度,導致胃穿孔、肝病去世;2005年8月5日,浙江大學36歲的博導何勇,因彌漫性肝癌晚期不治而去世;2005年8月18日,46歲的演員高秀敏因心髒病突發辭世。

據2004年發布的"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導致早死的原因是:疲倦、莫名的煩躁、容易生病、白天疲乏、晚上睡不著,從而導致身體功能弱化,疾病難以根治。

從上麵的例子和數據可以看出,生命的加速折舊是一種典型的"過勞死",是長期慢性疲勞後誘發的猝死,即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太大而導致精疲力竭,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出現致命的症狀而死亡。一般來說,"過勞死"是由"亞健康"誘發的,由於長期積重難返而引起身體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死亡。"過勞死"的人大多數是不知道保養身體,事業心十分強的人、上夜班多且工作時間不規律的人、長時間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價值太高的人、容易心理緊張的人、幾乎沒有休閑活動和嗜好的人。2004年,中國青年報社的調查顯示,每天工作不足8小時的人僅占34.4%,而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人占65.6%,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的人占20%以上。

這些"過勞死"的人都還很年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從小學到大學,再在工作崗位上鍛煉,國家和社會、死亡者家庭都為其人力資本投入了相當多,生命的加速折舊,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損失,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損失。可見,不注意健康,超負荷工作,導致健康的損失,就是損失了家庭和社會的財富。

隻有體驗了不健康的苦惱的人,才知道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健康的經濟含義在生活水平較低時,人們認為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知道沒有病不等於健康,在健康和不健康之間還有亞健康,在身體健康之外還有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現在,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個人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良好,隻有在這幾個方麵都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個人健康作為一種經濟物品是個人人力資本價值的主要構成之一,因此,個人的健康也需要投入,也就是說,健康是一種使用市場投入和個人時間而生產出來的一種經濟物品。投入包括兩部分:一是市場投入,二是個人投入。國家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和保健費用支出、醫院的設備使用、醫生的勞動等,都屬於市場投入;個人投入是指每一個人用於日常保健、休息和鍛煉的時間,當然,也包括個人醫療的花銷。

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往往比一個身體不健康的人更容易快樂;一個精神健康的人,有較好的自我調適能力和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心情愉快的時候會比精神不健康的人多。同時,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又是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可以說,健康帶給我們的舒適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和食物、水一樣,是我們生活中較為基本的需求之一,當然,這種需求的層次比單純生存的需求層次要高。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才會有健康需求,才會花費時間和財富,為自己的健康進行投資,從而享受健康帶來的舒適和快樂。

人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本,個人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的源泉,也是個人財富的源泉。一個健康的人才能正常地從事工作,創造財富,或者說,健康的人比不健康的人工作效率更高,勞動價值更大。教育帶來了知識和技能,卻不能代替健康。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影響著人力資本的產出,它使一個人工作的時間增多,工作效率提高,間接地參與了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正是因為這樣,健康的人比不健康或亞健康的人,其人力資本價值更大,潛在的財富更多。而不健康的人,由於生命的風險更大,其人力資本價值會降低,因為,不健康的人,其人力資本發揮的作用會受到其健康狀況的製約,甚至於自己創造的一部分財富被不健康的身體耗費。所以,健康是個人的真正財富。畢竟有了健康的身體,即使暫時財富比較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健康的人,即使財富多,也可能因為健康差的原因,使自己的財富被醫療費或生命風險剝奪。

那麽,健康的價值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健康保險的引入,為健康的估價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依據。從世界範圍來看,在健康保險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健康保險的投保金額等於人們享受醫療服務的限度。人們認為自己的健康價值多少,就會投保相應的保額,為自己的健康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