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消費觀和節儉觀大衝撞

倡導節儉和主張積極消費,兩種觀念並不矛盾。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在保證入大於出,以及不無度奢侈浪費的前提下,我們完全可以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質量而進行消費。

現在有兩種財富觀念,一種倡導節儉,一種主張積極消費。兩種觀念看起來似乎有些對立,其實兩者各有道理。如果我們能夠理性而合理地麵對和處理財富,會發現這兩種觀念並不矛盾。

中國有句古話叫"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就是說做什麽事情都要有個計劃。財富也不例外,如果你想保證自己富有,那麽就該對自己的財富進行規劃。一個人隻要他正確地計劃好其收入的花銷,幾乎就等於增加了一倍的收入。計劃不好的人很少富有;計劃有方的人很少貧窮。

有三個在農用器具製造廠的門市部工作的人。他們一天到晚擺弄著木頭和鐵,製造馬車、鐵犁、鐵耙、鑽具以及諸如此類的用具。有一天他們產生了新的想法,他們或許能幹上比造馬車和鐵耙更好的工作。當然,他們沒有鄙視體力勞動,隻是希望體力勞動能夠成為通向未來美好生活的台階。

他們當時的工資都還很低。其中兩個在同一個工作台幹活的年輕人設法積蓄足夠的錢,以使他們在冬天上得起大學。每個學期結束後他們回來從事體力勞動,在夏天賺足夠的錢以便在冬天能夠回到學校。

第三個人並沒有走這條路。他參加了機械協會。這種組織在他所居住的城鎮才剛成立,通過參加講座和在圖書館讀書,他掌握了化學機械原理和自然哲學的很多知識。他學起來全神貫注,晚上的時間都用在努力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個知識很完備的人。這三個人都是在用自己很少的工資來使自己能夠完成自己成功的目標,所以他們要求自己節儉、節儉、再節儉。

沒有必要描述他們是如何在節儉中生活的了,但他們最後的成就一定要提一下。前兩個人中的一個成了很有名氣的律師;另一個成了大學校長;第三個不辭辛勞勇敢地開辟自己生活道路的人,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船公司的總工程師和經理。

以上講的是節儉,接下來我們再談一談消費。

中國是個生產大國,每年都會生產各種各樣的產品供大家消費和享用。試想,如果我們這麽多廠家生產,而大家都倡導"節儉",有錢不花,那麽這麽多產品該如何處理呢?這樣的話恐怕很多廠家都要倒閉了。這也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和市場應該出現的狀況。所以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在保證入大於出以及不無度奢侈浪費的前提下,我們完全可以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而進行消費。

說到這裏,我們很有必要把這個消費的"度"來講一下。鼓勵大家消費,絕不是要大家可以無所顧忌,隨心所欲地去花錢。就算有錢,也應該對自己的物欲加以控製。

一個哲學家應邀去參加朋友富麗堂皇的新居。當他走進一間非常大而又裝潢非常漂亮的客廳時,他問朋友為什麽把房間搞得這麽大,那個富有的朋友說:"因為我支付得起。"

然後,他們又走進一間可容納60人的大廳,哲學家又問朋友:"為什麽要這麽大?"這個人再次說:"因為我支付得起。"

最後,哲學家憤怒地轉向朋友說:"你為什麽戴一頂這麽小的帽子?你為什麽不戴一頂比你的腦袋大10倍的帽子?你也支付得起呀。"

人類的物欲遠遠超過自然之需,正如有人所言,對於窮人來說,貧窮是無邊的。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物欲,那麽可能會造成以下這樣的狀況。一旦你買了一件漂亮的物品,你還會去買10件,然後便一發而不可收。

學會花錢,把握好消費的尺度,也是致富的一個必要條件。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無不是最會花錢的人。"小氣"並不是諷刺,這是有錢人的看家本領。精打細算,不亂花錢,才是大富翁的真正風度。然而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發現,越是沒錢的人,才越愛裝闊。因為大多沒錢的人容易產生抗拒心理,他們內心常在交戰:"難道我隻能買這種便宜貨嗎?"他們常常會因顧慮別人的眼光感到不安。所以當他們麵對一件商品時,往往考慮虛榮要比考慮價格的時候多,沒錢的自卑感像魔鬼一樣纏得他們猶豫不決,最終屈服於虛榮,勉強買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東西。

於是,社會中有了一種怪現象,越窮的人,越不喜歡廉價品。仔細想想,窮人的虛榮心總比富人強,他們因為亂花錢而永遠無法存錢,富人則相反。

年輕人往往是最愛虛榮的,一個剛賺了一點錢的小夥子,卻非要請女友去高級餐館,去高級舞廳。有些隻租得起3平米小房間居住的年輕人,卻非要傾其所有積蓄買一輛汽車帶著女友玩。試想,這樣的年輕人又怎能不窮呢?越窮越裝闊,越裝闊越窮,形成了一個跳不出去的貧窮的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我們不提倡絕對的節儉,也不倡導絕對的消費。財富的分配應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做到理性消費,適度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