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稅收大問題該如何解決

"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管子》

這段名言表明著一個治國道理--一個國家,其最好的經濟政策應該是順應人們進行生產、貿易等經濟活動,並在必要時進行一定的調節和控製,而不是橫加幹涉,對百姓強取豪奪。對於今天而言,這段話仍然有著鮮明的啟迪意義。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取民有度"、"取民無度"實際上和稅收政策的製定密切相關。

一個國家的稅收政策正確合理,才能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資金擴大實業,由此才能擴大稅基,增加政府的稅源,真正做到國富民強。縱觀我國古代那些衰敗的王朝,在行將就木之際,幾乎都伴隨著國家對百姓的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民不聊生揭竿四起,王朝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在賦稅中,"利民"的思想是非常可貴的。但是,究竟稅收、政府和個人之間存在著一個怎樣的規律,在何種程度下才能使得稅收政策收到最好的效果,於國於民都有益,卻是一個深奧的經濟學問題。不過,當代有一位經濟學家竟然在一張餐巾紙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事情還得從1974年說起。當時,美國經濟正處在"滯脹"的困境裏。南加利福尼亞商學院的教授阿瑟·拉弗和當時福特總統的白宮助理切尼在華盛頓一家餐館共進午餐,為了使其明白隻有通過減稅才能讓美國擺脫"滯脹",拉弗即興在餐巾紙上畫了一條拋物線,淺顯生動地給切尼講明了減稅的奧妙所在。一起赴宴的還有《華爾街日報》的副主編萬尼斯基,他立刻將這一曲線在報紙上大加讚揚和宣傳,"拉弗曲線"由此聲名遠揚,被戲稱為"餐桌曲線"的"減稅主張"博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同,並最終被後來的裏根政府所采納,其影響遍及歐美。拉弗也因之成為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受拉弗的減稅理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上許多國家持續實行減稅政策,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馬來西亞……眾多國家紛紛推出減稅方案,形成了世界性的減稅浪潮。而統計資料顯示,這些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並沒有降低,反而呈現上升的態勢。

拉弗曲線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當稅率低於某個水準時,會激發社會的工作熱情,從而促進社會供給,政府的稅收一同提升;當稅率高於某個水準時,會降低工作熱情,從而降低社會供給,政府稅收也會跟著減少。由此可見,政府為了取得更多的稅收收入,最佳方法不是提高稅率,恰恰相反,而是減稅。

拉弗曲線從經濟學的角度揭示了"欲速則不達"的哲理。遺憾的是,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違背這一客觀規律,不按應有程序行事的例子卻屢見不鮮。

在某城市郊區有一條通往著名旅遊區的高速公路,除了節假日和旅遊旺季外,大多時間並不擁塞。高速公路兩側設有輔路,通行時主路收費,輔路免費。當人們從這裏經過時,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主路上車輛風馳電掣,但卻寥寥無幾;而輔路上的客車、貨車,甚至還有自行車、三輪車等,將整個輔路擠得水泄不通。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然是為了節約走主路時的"過路費"。對於大多數百姓而言,為省錢而多花點時間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判斷,這種情況實際上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資源配置。

首先,高速公路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資源閑置;其次,輔路上的車輛行駛緩慢,耽誤了大量時間,這又必將使社會資源受到不小損失。那麽,如何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呢?自然是降低"過路費"。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經營高速公路的公司以"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和高速公路的經營成本等因素拒絕降價。經營者的思維就是,收費高自然收入高,就可以更早還清貸款乃至贏利。在他們看來,如果不是政府還控製著收費,把過路費定得越高才越好。

如果結合拉弗曲線,我們就會很快發現,"收費高收入高"的看法是非常片麵的。高速公路經營者們正處在拉弗曲線的"稅率禁區"裏。在這時,如果收費不沿B-C-O方向移動(降價),大多數司機都不會去走高速公路,經營者的總收入不但不會提高,還會降低。隻有降價,車輛願意走高速公路,總收入才可能增加。實際上,我國許多地方的高速公路運營,很長時間一直處於這種收費太高的不良狀況中。結果不僅經營者難以為繼,還造成了公眾時間及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直到後來,經營者終於開始對高速公路的收費進行了調整,總體降低了收費標準,通過高速公路的車輛這才明顯增加起來,輔路的通行狀況也得到明顯改善。當然,經營者們運用拉弗曲線,還可以確定高速公路過路費的最優費率。比如,調查駕駛員對過路費的接受程度,測算出收費每上升或者下降一元,選擇高速公路的車輛所減少或者增加的百分比;測算收費降低後經營者減少的收入和車輛增加而提升的收入兩者之間的差額等,就可以最終得出一個收入最大化的收費率水平,從而促成高速公路經營者與過路司機之間的雙贏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