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擴大內需:要看清形勢

王叔是一家外企的高級管理人員,收入豐厚,家庭生活富足。可是他卻常常因兩個人的花錢而生氣,一個是他的父親王大爺,另一個是他的兒子王小寶。這生氣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父親的過分節儉和兒子的過度消費。

王叔的父親王大爺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雖年已七旬,但勤儉的習慣卻一直未改。為了節省一點電費,王大爺看電視時從來都不開燈,空調從裝上到現在,如果不是王叔去他那裏開上一會兒的話,他自己是舍不得開的。當王叔因此而說幾句時,王大爺總是說:"咱住在二樓這麽蔭涼,如果再開空調,浪費電不說,涼得也實在讓人受不了。"為了防止蚊子咬他,王叔專門給父親買了一盒蚊香讓他記著晚上睡覺前點上。可王大爺總是說:"不點也罷。過去在農村,有誰點蚊香。人瞌睡了自然就會睡著,這麽大個人還在乎蚊子咬兩口。"為了能免費理發,王大爺能從城西步行到城東找義務理發攤兒。為了省錢,王大爺不僅堅持自己蒸饅頭,而且也很少買菜,常常是逛菜市場時順便就撿上一些菜回來。王大爺過生日時,王叔說到飯店裏去吃頓飯,可王大爺卻說:"還是在自己家吃實惠,割斤肉,擀點兒麵,比去飯店吃強多了。"

與王大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叔的兒子王小寶。為了玩遊戲,硬是讓他媽給他買了一台好電腦,遊戲光盤一買就是好幾盤兒。想彈吉他,就讓他媽給買了一把吉他,還專門請了老師教他。到了夏天,王小寶是進門就開空調,冰箱裏好點的冰糕都是為他準備的。早上他動不動就要去喝兩三塊錢一碗的羊肉湯。中午和晚上,飯桌上沒有肉他是不會動筷子的。就這還不算,雙休日王小寶還總要王叔帶他去飯店裏撮一頓。對此,王叔沒有少說兒子,可是王小寶卻振振有詞:"現在提倡消費,國家領導人都說要擴大內需,我們應該響應黨的號召,為社會多做貢獻。而且,您和我媽的收入也不應該在乎這點支出。"

王叔非常矛盾,常因父親過分的節儉而心疼地責怪他,但對兒子的過度消費雖然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其實,王叔在這裏就遇到了一個經濟學問題--節儉悖論。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而後來,由於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群體的衰敗。

蜜蜂的故事說的就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叫"節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節儉悖論"曾經使許多經濟學家備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受此啟發,他進一步論證了"節儉悖論"。

凱恩斯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一生對西方經濟學做出了極大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節儉悖論"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如何解讀這個悖論呢?我們都知道,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某個家庭能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那麽這個家庭往往可以致富。但是,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麽好處。實際上,這裏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收入通常有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而消費與儲蓄呈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製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卻是件壞事。

"節儉悖論"告訴我們:節儉減少了支出,迫使廠家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儲蓄為個人致富鋪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個國家加大儲蓄,將使整個社會陷入蕭條和貧困。也就是說,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隻有社會每個成員都盡可能多地消費,整個經濟才能走出低穀,邁向更加充分就業、經濟繁榮的階段。

凱恩斯還說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於原來需求的增加。這被稱為"乘數效應"。比如說,需求增加了1億,但最後GDP的增加一定大於1億。這是因為各種物品有互補性,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是相關的。比如,富人買別墅花了1億,GDP增加了1億。住在別墅裏一定要有汽車,買車又用了1000萬。買汽車要買汽油、買保險,購買各種服務(使用高速公路、維修等)又要用1000萬。僅就這些支出已達1.2億元。用於買別墅的l億元帶動了建築、裝修等行業,這些部門的人收入增加,消費增加。用於買汽車和相關物品與勞務支出的1000萬元也帶動了這些行業的人收入和消費增加。住房和汽車又帶動了鋼材、水泥、機械等行業。這樣一輪一輪帶動之下,整個經濟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來買別墅的1個億。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發展了,所有的人--無論是作為股東和高管的富人,還是作為管理和技術人員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會受益。

古老的美德何以成為現代的罪惡?有兩點我們必須考慮,它有助於我們對於問題的理解:一是我們必須永遠記住:在經濟學中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也就是說,對單獨個人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因而就對全體有益;在有些情況下,社會成員個人的精明可以是整個社會的愚笨。二是解決"節儉悖論"的這一現實存在於經濟是否處於蕭條的水平這一問題之中。在一個古老的社會中,我們總是處在充分就業狀態;因此,我們把國民產品用於當前消費越多,可用於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如果產出可以假定總是處在其潛在水平,那麽傳統的節儉理論就是絕對正確的,即從個人和從社會角度來說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節儉悖論"的存在,是有它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特定條件的。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