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會惹禍的"錢"--貨幣危機

20世紀20年代,隨著"一戰"的結束,世界經濟進入衰退時期,歐洲各國的貨幣都搖搖欲墜,德國的馬克、前蘇聯的盧布和法國的法郎都經曆了混亂的時期。德國和前蘇聯的勞動人民因此陷入絕望的境地。在沒有儲備、沒有外國支援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民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賣命地勞動。很多人被迫流亡,連有聲望的貴族這時也變得非常貧窮。但在這個時期,法國卻上演了一個精彩的成功捍衛貨幣的故事。

法郎危機也是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法國政府在"一戰"中花掉了大量軍費,這個數字是1913年到1914年所有主要參戰國軍事費用的兩倍。"一戰"結束後,法國財政出現了62億法郎的缺口,並且還有巨額貸款。1926年,法郎的匯率開始下滑。人們相信,法郎將會麵臨和德國馬克一樣的命運。1924年3月到1926年7月11屆法國政府內閣的努力都無濟於事,物價不停上漲,法郎持續貶值。約瑟夫·凱約政府在1926年換了8位財政部長,但誰也無法解決這個難題。這時,總理雷蒙·普恩加來開始掌權。他通過提高短期利率把短期借款轉為長期借款,並提高稅收和削減政府支出,同時他從紐約的摩根銀行借來了一筆使法國銀行的現匯得以補充的巨額貸款,他的一係列措施恢複了人們對法郎的信任,並由此取得了成功。從此,法郎幣值開始走穩,經濟和政局也漸趨穩定。

這是一場當之無愧的貨幣危機保衛戰。貨幣危機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貨幣危機與特定的匯率製度(通常是固定匯率製)相對應,其含義是,實行固定匯率製的國家,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如在經濟基本全麵惡化的情況下,或者在遭遇強大的投機攻擊情況下),對本國的匯率製度進行調整,轉而實行浮動匯率製,而由市場決定的匯率水平遠遠高於原先所刻意維護的水平(官方匯率),這種匯率變動的影響難以控製、難以容忍,這一現象就是貨幣危機。廣義的貨幣危機泛指匯率的變動幅度超出了一國可承受的範圍這一現象。通常情況表現為本國貨幣的急劇貶值。

當代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事件。在全球化時代,由於國民經濟與國際經濟的聯係越來越密切,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的加速,經濟增長的停滯已不再是導致貨幣危機的主要原因。經濟學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過高的匯率、經常項目巨額赤字、出口下降和經濟活動放緩等都是發生貨幣危機的先兆。就實際運行來看,貨幣危機通常由泡沫經濟破滅、銀行呆壞賬增多、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外債過於龐大、財政危機、政治動**、對政府的不信任等引發。

1. 匯率政策不當

眾多經濟學家普遍認同這樣一個結論:固定匯率製在國際資本大規模、快速流動的條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匯率製名義上可以降低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貨幣危機常常發生在那些實行固定匯率的國家。正因為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了曾經實施的固定匯率製,比如巴西、哥倫比亞、韓國、俄羅斯、泰國和土耳其等。然而,這些國家大多是由於金融危機的爆發而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匯率的調整往往伴隨著自信心的喪失、金融係統的惡化、經濟增長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動**。也有一些國家從固定匯率製成功轉軌到浮動匯率製,如波蘭、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2. 銀行係統脆弱

在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包括東歐國家,貨幣危機的一個可靠先兆是銀行危機。資本不足而又沒有受到嚴格監管的銀行向國外大肆借取貸款,再貸給國內的問題項目,由於幣種不相配(銀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貸出去的通常是本幣)和期限不相配(銀行借的通常是短期資金,貸出的往往是曆時數年的建設項目),因此累積的呆壞賬越來越多。如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5~10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信貸市場的年增長率均在20%~30%之間,遠遠超過了工商業的增長速度,由此形成的經濟泡沫越來越大,銀行係統也就越發脆弱。

3. 外債負擔沉重

泰國、阿根廷以及俄羅斯的貨幣危機,就與所欠外債規模巨大且結構不合理緊密相關。如俄羅斯從1991-1997年起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但在外資總額中,直接投資隻占30%左右,短期資本投資約70%。在貨幣危機爆發前的1997年10月,外資已掌握了股市交易的60%~70%,國債交易的30%~40%。1998年7月中旬以後,最終使俄財政部發布"8·17聯合聲明",宣布"停止1999年底前到期國債的交易和償付",債市的實際崩潰,直接引發盧布危機。

4. 財政赤字嚴重

在發生貨幣危機的國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財政赤字問題,赤字越龐大,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財政危機直接引發債市崩潰,進而導致貨幣危機。

5. 政府信任危機

民眾及投資者對政府的信任是貨幣穩定的前提,同時贏得民眾及投資者的支持,是政府有效防範、應對金融危機的基礎。墨西哥比索危機很大一部分歸咎於其政治上的脆弱性,1994年總統候選人被暗殺和恰帕斯州的動亂,使墨西哥社會經濟處於動**之中。新政府上台後在經濟政策上的猶豫不決,使外國投資者認為墨西哥可能不會認真對待其政府開支與國際收支問題,這樣信任危機引起金融危機;而1998年5~6月間的俄羅斯金融危機的主要誘因也是國內"信任危機"。

6. 經濟基礎薄弱

強大的製造業、合理的產業結構是防止金融動**的堅實基礎。產業結構的嚴重缺陷是造成許多國家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如阿根廷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20世紀90年代雖實行了新自由主義改革,但產業結構調整滯後,農牧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60%,而製造業出口隻占10%左右。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走低及一些國家增加對阿根廷農產品壁壘之後,阿根廷喪失了競爭優勢,出口受挫。

7. 危機跨國傳播

由於貿易自由化、區域一體化,特別是資本跨國流動的便利化,一國發生貨幣風潮極易引起臨近國家的金融市場發生動**,這在新興市場尤為明顯。泰國之於東亞,俄羅斯之於東歐,墨西哥、巴西之於拉美等反複印證了這一"多米諾骨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