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有條理是成功表達的基礎

放學後,三年級的東東對爸爸說:"爸爸,今天我們班裏發生了一件令人難過的事情。明天我們班和二班要舉行足球比賽,我的同桌劉強腳傷了不能上場。劉強是我們班的班長,他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今天第三節體育課,老師進行百米測試,5個人一組,每組跑3次,選一次最快的成績作為考試成績。劉強分在了我那組,第一次賽跑,我比劉強慢0.2秒,第二次他又跑在最前麵,可是他在衝刺的時候摔跤了,腳扭傷了,腫得老高,結果我跑了第一。真讓人擔心那!"

聽著東東的話,爸爸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東東擔心的是什麽,不是得第一了嗎?生活中,像東東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受。他們說話的時候沒有條理性,在給家長或朋友敘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一點邏輯性都沒有,一會兒這,一會兒那,一件事情敘述好幾遍。對方聽了卻似懂非懂的。

一個說話沒有邏輯與條理的人是說不上有口才的。所謂條理就是指說話不前後顛倒,最起碼要別人聽懂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發展階段,即把話語進行有秩序的安排、分類。一般來說,3歲以上的孩子就應該要求他說話講條理,這必須以會連貫地講話為基礎。初看,這個要求似乎太高、太難,不可能做到,甚至有些家長會認為,3歲多的孩子,能說整句話就不錯了,提這種要求,簡直太脫離實際。其實,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成人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說話是表達自己思想、介紹外界事物的一種方式。說話也有能力問題,如同一個人的其他方麵能力有高有低一樣。

3~4的孩子,講話能否有條理,完全在於教育。四歲的奇奇是個聰明的小機靈。他善於表達,且條理性強。

有一天晚上,奇奇到姥姥家做客,姥姥燉排骨,奇奇吃了幾口,說:"媽媽,土豆真好吃。”又吃了一會,說:"媽媽,胡蘿卜真好吃。"再吃了一會後,他停下來,很認真的說:"媽媽,真好吃啊。第一:肉好吃。第二,湯好喝。第三,土豆好吃。第四,胡蘿卜也好吃。"

聽他說完,一家人都哈哈大笑,對著他伸出大姆指。而奇奇的大阿姨更是急不可待地向妹妹討教,怎麽把孩子的說話能力教得這麽強的。

奇奇的媽媽"得意"地說:"全在於平日的教呀。"

那麽,家長應怎樣教孩子講話有條理呢?

1.從教孩子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入手

3歲多的孩子對他身邊的一切都充滿興趣,無論是自然界動植物的變化,還是社會上人們的行為,他們都想了解,他們喜歡看、問、摸。針對這一特點,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觀察,以增長他們的知識,發展他們的語言,這種觀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在家中,家長買回一個娃娃,就可以讓孩子看看,說說娃娃什麽樣子。家長引導孩子先看娃娃的頭:什麽顏色的頭發,是長發還是短發?什麽樣的臉、眼睛?娃娃穿什麽樣子、什麽顏色的衣服、襪子和鞋?爸爸穿上新軍裝時,就可以讓孩子看看,說說新軍裝什麽樣:軍帽、帽徽、上衣、肩章、下衣、鞋。在街上,引導孩子看看、說說路邊的樹(從樹幹,樹枝到樹葉)、樓房(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路上的車輛(從頭到尾)等等。經常引導孩子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物體按照同樣的順序說出來。漸漸地,孩子就形成了順序地觀察和有條理講話的習慣。

2.教孩子按照順序說話,逐漸培養說話的條理性

如:"先……再……然後……最後……"等句式敘述,說出完整的過程。我們可通過做一件家務事來教孩子。如洗手帕來教孩子,讓他自己邊動手邊體會出做事情的條例,並按照句式敘述。把洗手帕的過程完整的敘述一遍。也可利用前後左右上下等方位詞來說話,說出我們的家或我們的臥室。這是一種空間的順序練習。

3.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由觀察單物體,過渡到幾個物體或整個環境

例如,觀察大街上有什麽?就可以教孩子由路旁的建築到樹木、花壇,再到路邊的行人,路中間的車輛這樣一個順序進行觀察。還可以利用畫書,教孩子在看畫頁時先由左向右看,或是先看背景(什麽地方、房、樹等)再看人物(有誰?在做什麽)。使孩子不斷提高語言的條理性。

4.根據一定的邏輯順序說話

按邏輯順序描述就是把眾多的說話材料,按照它們的性質及內部聯係,科學地加以分類,從不同側麵表達中心。這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父母可以等孩子長大一些再訓練他的這種能力。

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在教孩子掌握說話的條理性時,不要因為孩子表述得不好,就責備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這會把孩子嚇壞的。如此一來,不要說說話有條理了,甚至連說話都可能有障礙。

對於培養孩子說話有條理的能力,家長應有一定的耐心對孩子更應該有信心。隻要你教育的方法正確,態度溫和,並不斷給孩子鼓勵、引導和示範,孩子熟練地掌握表達的條理就不是難事。

會"謙讓"的孩子更受歡迎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麵的差異與他人產生一些爭執與矛盾。這個時候,要將極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爭執,轉變成一種愉快、平和的思想交換或者積極的爭辯。離不開一個人的口才技巧以及謙讓的精神。

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一批外地遊客上車後買了10張票,售票員觀察了一下,他覺得不止10個人:

"同誌,你們一起上車的好像不止10位,會不會沒有數清楚?""不會的,就是10個。"

這時,車上的其他乘客搭話了:"肯定不止10個","大概是想逃票吧"。

隻見售票員平靜地對幫腔的乘客說:"他們人數多,出來玩可能分組的,一下子不大容易數得清。”

車到站後,小夥子不好意思地說:“剛才確實少數了,實在對不起,再買6張票。”

別人有了錯,也許他自己已經意識到了,對所犯的錯誤多少有了負罪感,如果不分場合,一味理直氣壯地譴責別人,會讓人十分難堪。故事中的售票員懂得掌握說話的分寸,顧及到別人的自尊,因此獲得了小夥子的好感,從而主動補了票。如果那個售票員得理不饒人,不依不饒地說一些讓小夥子難堪的話,小夥子下不了台,她自己也可能因此跟別人接下了怨,從而留下了禍端。

作為家長,應從小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說話的時候要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覺得自己有道理,就不給他人留一點麵子。得理讓三分,不但能顯出孩子的氣度和修養,還能讓人心生好感。

要做到得理也能饒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學會關心、愛護、體諒別人,即使自己有道理,也應該學會謙讓,給別人一個台階下。

一位顧客到一家超市要求退回一件外衣。但這件衣服已音回家並且穿過了,隻是她丈夫不喜歡。她堅持說"絕沒穿過".要求退換。

售貨員檢查了外衣,發現有明顯幹洗過的痕跡。但是,直截了當地向顧客說明這一點,顧客是決不會輕易承認的,因走她已經說過"絕沒穿過",而且精心地作了一定偽裝。於是,

機敏的售貨員說:"我想可能是你們家的某一位錯把這件衣服錯送到幹洗店去過。不久前我也發生過一件同樣的事情,我把一件剛買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結果我丈夫沒注意,把這件新衣服和一大堆髒衣服一古腦兒塞進了洗衣機。我懷疑你是否也會遇到這種事情,因為這件衣服的確看得出已經被洗過的痕跡。不信的話,您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顧客看了看衣服上的證據知道無可辯駁,而售貨員又給了她一個台階下。於是,她順水推舟,吞吞吐吐地說了幾句,就收起衣服走了。

上述例子中的售貨員,明知對方穿過且洗過衣服後而不直接點破,而是用謙和的語氣道出了自己的“建議”給了對方一個台階下,讓事情得到了解決。試想,她若堅持說顧客"一定穿過",而對方則堅持說"沒有穿過",事情鬧騰起來,不管結果如何都是不歡而散,且會影響超市的生意。這個店員從關心和諒解出發,不但維護了超市的利益,還維護了對方的麵子,使對方有台階可下。

2.得理的人還應該有冷靜的頭腦,遠大的目光和寬廣的胸懷,這樣才能包容到別人的"無理"。

一個老漢在田邊放牛,旁邊一塊田中的刀子不知被誰的牛給吃了,恰巧這塊田的主人——一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經過這兒,看到自己快到手的糧食被糟蹋了,頓時暴跳如雷,問不都問,競動手打人。

有人將消息告訴了老漢的四個兒子。四個兒子聽了添油加醋的描述,氣呼呼地找到父親,問他是否被人打了。老漢喝道:"你們不要聽別人瞎說。這事我自有辦法,你們不要胡來!"兒子們隻好退出。私下商量,要一起動手,將那夥子狠揍一頓。

第二天是趕集日。一大早,老漢將四個兒子叫來:"今天趕集,你們到集上幫我買些菜和肉。”

中午,一家人坐在酒席上。老漢開始發話:"我活了這麽大歲數,心中無愧。我半截身子進黃土了,不想給後輩們帶來任何負擔。不錯,那後生打了我,不管我傷得重不重,錯在後生。因為我的牛沒有吃他的稻子。他不對,自然應該教訓他一番。但是,要是你們哥們四個一擁而上,將後生狠揍一頓,那仇恨必將從此生根,我們兩家必將結成世代冤家。今天的酒席就是為了這個,就是為了消災避禍。你們若是聽我的話,這就是我的祝壽酒,我還可以安心活幾年;要是不聽,這是我的送終酒!在打架中誰能保證沒有傷?"一席話後,四個兒子都點頭稱是。

不久,那小夥子聽說了老漢所做的一切,心中後悔不已,自覺對不住老漢,便來到老漢跟前,賠禮道歉並求老漢寬恕。

老漢沒有做錯事,完全有理,但他還是嚴肅管教自己的兒子,寬恕了那個不講道理的年輕小夥子,避免了以後沒完沒了的糾紛和仇恨,他真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呀。如果我們的孩子同樣也能有寬廣的胸懷,不拘於小矛盾,必然能解決打問題。

3.當別人讓自己難堪的時候,如果反應過於激烈,非但別人難堪、下不了台,自己同樣也下不了台。因此,適當地給別人台階下,也是維護自身形象的一個良好策略。

一天,國防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麵前,氣呼呼地對他訴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的事。林肯建議他寫封信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

"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一下嘛。"林肯說。

斯坦頓立即寫了一封措問很強硬的信拿給總統看。

"不錯,不錯,"林肯完全讚成,大聲喊道,"寫得好,嚴厲地批評他一頓,這是個最好的辦法,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放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又阻止他,問道:"你打算怎樣處置它?"“寄出去呀!”斯坦頓倒被問得糊塗起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你不應把信寄出去,快把它扔進火爐中去吧。每次當我發火時,我就盡情地寫封信發泄發泄,寫完後就把它扔了。我每次都是這樣做的。當你花了許多時問把信寫好時,不用說,你的氣已經消了很多,也就心平氣和了。怎麽樣?還未消氣,那麽現在再寫第二封信吧!”

上述例子中的林肯顯然是被那些侮辱性的指責激怒了,但他知道強硬的還擊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要想真正做到據理力爭,必須先消去自己的怒氣,這樣才能避免跟他人產生無謂的爭吵,給別人麵子,也給自己麵子。

當然,謙讓不是不講原則,不分是非,沒有原則的謙讓,就成了懦弱和逃避,在競爭中也會處於劣勢。所以父母在教育和引導孩子謙讓時,也不要忘了鼓勵孩子有進取心和競爭意識,讓孩子日後能更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