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於交流的家長

美國的一位語言教育專家指出:"成人與孩子經常性的、有質量的談話,與單純讓孩子聽有關語言材料相比,前者對孩子能力的發展影響更大。”然後,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真真做到經常性地與孩子進行有質量的談話的家長並不多。

很多父母除了例行公事般的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成績外,幾乎再也找不到什麽可聊的話題了。而父母與孩子的交談因為過多於局限在說教和學習方麵,導致孩子索然無味,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間交流的願望就會逐漸衰退,他們寧願把心事藏在深深的心底,也不願意和父母說,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這樣,兩代之間的溝通就越來越少,彼此的代溝就出現了。

還有一些時候,家長因為太忙碌,往往把與孩子交流的任務交給了冷冰冰的玩具、電視或電腦,把給孩子講故事的任務交給了錄音機。這些家長總是讓孩子麵對各種沒有生命和溫度的"物",卻恰恰忘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人"的交流。

於是乎,很多家長對孩子就有了這樣的評價:“我家的孩子從小就不太愛講話。”

事實上真是如此嗎?以下的這個故事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你和爸爸媽媽經常聊天嗎?"

“沒有,有什麽好聊的,他們跟我沒有共同語言。”"為什麽這麽說呢?也許爸爸媽媽也很想了解你呀!"

"因為爸爸媽媽每次跟我說的都是老生常談的話,什麽讀書要認真呀,爸爸媽媽生活不容易呀,你要爭氣呀。這樣的話,有什麽好聊的,聽都聽煩了,他們就不想想,除了學習,我的生活中還有其他事情發生呀!"

"那你為什麽不試著讓爸爸媽媽了解自己呢?"

"沒有用的,有代溝!"

咋聽此話,我們可能會忍俊不禁:誰也不相信,這是一個六年級的孩子與筆者的對話。從這一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之所以不喜歡與父母交流想法,不僅僅因為家長的話缺乏"人情味",更因為許多時候,家長自身和孩子根本沒有什麽聊天興趣。他們掛在嘴邊的話常常是"吃飯時候別說話","出去玩去,別在這添亂","我沒時間和你講"。試想想,在這種談話氛圍之下,孩子怎麽可能願意與你敞開心扉呢?

其實,家長隻有做到多關心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更好地融洽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也隻有跟孩子多多交流,才能明白孩子內心的想法與需求。那麽,家長應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呢?

一般來說,家長要想與孩子進行融洽的交流,就必須懂得給孩子創設說話的氛圍和機會,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時機與孩子進行交談。

首先,父母要製造融洽的談話氣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好的親情關係,是進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礎。有些父母平時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發生了問題之後就嚴厲訓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離漸漸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順自己的心時,大發脾氣,使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感情關係陷於困境。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交談是沒有什麽效果的。為此,與孩子交談,首先要製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說句笑話,講點令人高興的事情。拉近彼此的感情距離,效果就會好得多。

其次,改變自己的語言模式。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語言,似乎已經成了某種模式:當孩子在嬰兒的時候,家長用嬌慣的語言對待孩子,結果使孩子養成了很多對付大人的壞習慣.如哭鬧、操縱大人、拒絕飲食等。當孩子會走了的時候,家長又用限製性的語言管束孩子,命令他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結果孩子的某些發明創造天性被大人扼殺。當孩子上了學、有了學習任務、需要得高分時,家長每天和孩子溝通的語言似乎都是那些一成不變的話,如"你要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呀!""你做完作業沒有?"等,這些對話蒼白且缺乏"人情味”。讓孩子不厭其煩。

再則,要對孩子的生活乃至與孩子的談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孩子對你講話時,最讓他掃興的就是聽到你說:"我早就知道了,有什麽好說的。"這樣的言語就像一盤冰冷的水一樣澆滅了孩子說話的熱情。以後,孩子再不會有與你交談的積極性與熱情了。此外,家長的表情也很重要,如果在聽孩子講話時,你一臉的不耐煩或者麵無表情、漫不經心,也會打擊其與你交談的積極性。

此外,聊天的話題也很重要。很多家長覺得與孩子缺乏交流的話。實際上,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話題有很多很多。家長不妨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以下的話題僅供參考:

1.聊學校裏的事

如放學回家後詢問孩子學校裏的新鮮事,課堂上的情況,或者同學老師怎麽樣。總之,凡是與他有關的人和事都可說。這樣,在不經意間,在看似很平常的詢問中鍛煉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他能講清楚一件事,甚至還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時,這都是我們所希望的!當然,在這中間最忌諱因沒有說清楚或說的羅嗦就訓斥孩子或頻繁地打斷孩子說話來糾正錯誤。這樣會打擊孩子說話積極性。

2.說孩子感興趣的電視節目等

現在電視節目,遍地開花,種類繁多。而喜歡看電視的學生也是不計其數。就說我的女兒,平時想利用乘公交車的時間跟她講講什麽名家名篇,她就嘟著嘴巴有聽沒聽,可一跟她講她中央電視台在播放的《快樂星球》,她就興奮異常,滔滔不絕地與你聊劇中的人物,情節,還一個勁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見觸及到“興趣”兩字,一切便迎刃而解。家長可以從孩子愛看的電影、電視節目中找到切入口,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說話訓練。讓孩子重述小說或電視電影的故事,幫助孩子將長故事濃縮成"短劇”;如《哪紮》是人人喜歡看的動畫片,在陪同孩子觀看後,可以讓他說說劇中的精彩情節,訓練其說話的條理性、準確性。此外,有些電視裏的話題節目,比如中央少兒頻道周六的童言無忌中的話題等都是孩子進行口語訓練的好題材。這樣的說話訓練,孩子能在愉快的氣氛中,既回顧了電影、電視節目的內容,豐富了知識,又使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一舉多得,是可以經常性、長期進行訓練的好方式。

3.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

小學生雖然尚未涉足社會,但家長平時看報看新聞時,告知他們一些社會信息或熱點話題,一來增加他們一些見識,二來小小的腦袋已經開始學習思考,可以讓他們說說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等孩子稍長些可參與非正式討論,以訓練辯駁能力;當然不要苛求孩子談論問題的本質,隻要他能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把意思說明白,也就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當然,這個階段的聊天,並不一定是正兒八經的聊天,父母可以把聊天融合在活動當中,比如,給孩子講講故事,唱唱兒歌,說說悄悄話,都是一種自由輕鬆的狀態下的交談。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交談,最能理解孩子的語言和心思。

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父母如果發現孩子語言邏輯上的錯誤時要及時糾正,逐漸減少條理不清、層次不明的現象。比如,孩子說:"我丟了幫我找找。"其實,父母知道是孩子丟了東西,讓父母幫助找一找。於是,父母就去幫助孩子尋找,而對於孩子這句不完整的話並不在意,時間長了,孩子會養成說半句話的毛病。因此,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說話中的語言錯誤,孩子的表達能力就能提高,內部語言的水平也會隨著提高。

當然,不僅僅涉及到交流的內容,家長與孩子交流時還應該注意自身說話的技巧。比如,有些家長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總是生硬地問:

“今天老師說什麽了?”“今天學校裏有什麽新鮮事啊?”

這樣的問話很容易讓孩子做很消極的回答。他會說:"沒說什麽。沒發生什麽事請"這樣,交流就會陷入尷尬的氣氛中,進而中止。

如果父母能先觀察一下孩子的表情,情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說話,這樣的聊天往往就會很順利地進行。

比如,發現孩子回家時比較沮喪,你就關切地問:"怎麽了?是不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了?要不要爸爸的幫忙呢?”

當孩子回家比較高興時,你可以微笑地問:"今天怎麽這麽高興,是不是學校裏發生了什麽有趣的事情,說給媽媽聽聽,也讓媽媽高興高興。"

這種形式的發問因為傾注了感情,往往可以引導孩子比較積極的回答。

另外,神秘感較強的語言也往往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主動參與到聊天當中來。比如:"今天媽媽在街上碰到了一件很搞笑的事兒。""你知道嗎?原來你爸爸也有見不得人的秘密。”神秘氣氛的營造,激發了孩子的說話欲望。當然,要學會變換不同的語言和語氣,不要老是用同樣的方式來說話。

當孩子已經變得沉默不語的時候,除了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說話外,父母還要注意尋找孩子的興趣點,以此為突破口來打開孩子的語言按鈕。語言是人的一種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兒需要說話,他迫切要知道和告訴人們,那是什麽,某人在幹什麽,怎麽樣……這既是自然性的生理需要,也是社會性的精神需要。進行語言教育正是為了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準備條件。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他的心理會發生變態,作為"人"的一切特性都將難以展現。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重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主動引導孩子表達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交談時父母還應該要保持冷靜的心態,不要受其他事情的影響,也不要顯出不耐煩的樣子,要讓孩子感覺到輕鬆自在,而不是拘束。若能做到注意到以上的交談細節,那麽,孩子與你的交流將變得和諧、通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