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嬰幼兒說話應注意用用正確的方法

孩子說話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日益積累培養的。隻有多創沒說話的機會,創設說話的環境,注意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燦燦兩三歲的時候,聰明伶俐,看圖畫書和理解故事的能力都很強,母女常常配合講故事,媽媽講,她表演,可是輪到她講的時候,她就用手勢和表情替代,不肯多說一句話。平時,對媽媽提出的問題,常用擺手,點頭或搖頭來表示,日常用語也很簡單,隻有兩三個字,"不行”、"我要”……對此,有人對燦燦媽媽說:"不要緊,孩子說話有早有晚,著什麽急?貴人語遲嘛!"

不久,燦燦的媽媽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其原因在他們家長本身。因為燦燦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愛意濃濃的氛圍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眾星捧月一般,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不用開口,大人就從他的表情中明白了她的意圖,並千方百計地滿足她。長時間的這種體貼入做,實際上就是阻礙了孩子的語言發展。

後來,燦燦媽媽根據燦燦愛聽故事的特點,就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節來吸引她,常常提問他,鼓勵她用自己的理解能力來講述結尾。剛一開始,她很膽怯,羞於啟齒:媽媽就采用鼓勵賞識的語言激勵她。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燦燦竟能繪聲繪色地講一小段故事了,雖然語言還不流利,緊張得還有一些口吃,但畢竟,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進步。

當燦燦要出去時,媽媽要求她必須說:"媽媽,我想出去玩。"剛一開始,孩子不說,隻是用手指著門,媽媽裝看不見,孩子急得跺腳大哭,媽媽說:"隻要你告訴我你想幹什麽,我就答應你。"這樣反複訓練多次,燦燦又有了新的進步。在這個基礎上,媽媽進一步要求她把每一句話說得富有感情。比如,有事想請別人幫助,說話的語氣一定要誠懇、謙虛;對人表示謝意時,要發自內心地真誠、友好等。

慢慢地,燦燦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

在孩子語言發育的過程中,像燦燦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很多家長總是過多地關心孩子的願望,通過孩子的手勢、表情來猜測孩子的需要,從而滿足孩子的願望,以為這樣做就是愛孩子、理解孩子的表現。實際上,這樣做並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說話都是一種目的,一種為達到某些需要而采取的交流手段。

對於孩子而言,語言是用嘴做魔法的魔杖。在他蹣跚學步的時候,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孩子會馬上告訴最親近的人,"爸爸,疼"、"媽媽,破了"就是簡單的信號彈,父母一聽到,馬上會焦急地跑到孩子麵前;他說”餓了,渴了",父母就會端出美味的飯菜或者甜甜的飲料,於是,孩子從這"魔法"中嚐到了"甜頭",帶來了愉快的體驗,他便會產生繼續使用、探索、研究和駕馭這種魔法的興趣。如果孩子從小就過於容易得到滿足,對語言探索的本能可能就弱了很多。因此,在孩子口才訓練的關鍵期,家長應讓孩子多聽、多說、多看、多接觸事物,通過正確有效的訓練方法來達到提高孩子口才水平的目的。

一般而言,要訓練孩子的口才,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鍛練孩子的器官

為了鍛煉孩子的說話器官,父母平時應經常與孩子進行語言溝通與交流,經常指揮孩子去做事。在與孩子溝通或指揮他做事時,父母應口齒清楚;有意識地帶孩子做些翻筋鬥、滑梯、**秋千等遊戲,讓孩子全身肌肉張力逐漸強壯、有助於孩子發音器官的正確發育;父母還可帶領孩子玩伸舌頭、扮鬼臉、吹幼兒口琴、學發汽笛聲等遊戲,練習唇與舌的靈活性。

2.不用“兒語”跟孩子說話

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模仿孩子的可愛的兒音對孩子說話,諸如"跟狗狗玩"、"洗手手”"吃果果"“睡覺覺"之類,言語中帶著稚嫩的孩子氣。家長通常認為這樣說話嬰幼兒更容易懂得,更容易接受。事實上,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家長常用"奶味十足"的兒語跟孩子對話,長期下來,影響了孩子說話的語氣,束縛了孩子心智發育,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因此,家長要用規範的普通話與孩子說話,並且不用方言或模仿孩子可愛的兒音,如果孩子說“吃糖糖",家長要立刻糾正——"我要吃糖”,而不是馬上就給孩子糖,這樣做,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說話能力。

3.鼓勵孩子把話說完整

讓孩子學會組織語言,把多種主要信息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別人聽明白。力求口齒清晰、用詞準確,莒於表現力。這對孩子逐步說完整的話——規範的語言非常重要。家長平時在說話時也盡量說長句,家庭語言不要過於簡單、刻板,要生動、幽默些,為孩子提供樣本。有人說從孩子的說話就能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

依然是孩子要“吃糖”的問題,當孩子回應媽媽的話,提出要吃糖時,媽媽可以追問:"你想吃什麽糖?你能用一句話把自己的要求說清楚嗎?”引導孩子說出:"媽媽,我想吃那種黑色的巧克力糖。”

4.學會跟向孩子“嘮叨”

也許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跟他(她)說什麽也不懂。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隻要你常同他(她)"嘮叨",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對於成人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也能聽懂很多。

對於家長來說,需要做的,就是隨時提供聽說話的環境。最簡單的方法是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告訴給孩子。如:你在洗衣服,可對孩子說:“媽媽給爸爸洗衣服。”當孩子坐在澡盆裏洗澡的時候,你可以不停地對孩子講:"小肚皮上是不是覺得溫溫的?""你聽,洗澡水濺在澡盆:'噗——噗——'的聲音……”你在看書,可以說:"媽媽在看書,寶寶長大了也要看書。”總之,運用你的經驗和所有感官,幫助孩子增加體驗,開拓孩子的"聽、說係統",達到“說”的最終目的。

5.不要指責孩子的發音

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肯定有吐字不清晰的現象,甚至沾染了其他口音和錯誤發音的地方。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模仿、更不要嘲笑他,你隻要用正確的發音重複一遍他的話就可以了。敏感的孩子並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在你若無其事的影響下,學習到正確的吐字發音。

6.觀察孩子的興趣點

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抓住要害,才能強化效果。如果孩子對足球感興趣,可以給他提供更多、更詳細的有關足球的圖片和比賽知識。如果孩子沉迷於烹飪,多帶去超市轉轉,告訴他每種食物的來源、口味和營養。同樣是看書,如果孩子對於故事情節沒有興趣,而是糾纏於畫麵上的七星瓢蟲的話,你不妨就把話題轉到這種小昆蟲上。總之,有興趣才有效果,做父母的需要見機行事,靈活處理。

7.不要過於容易滿足孩子的需要

當你的孩子隻會用手指示,懶得說話的時候,父母是不假思索地把孩子需要的東西拿給孩子,還是蹲下來,微笑地對他說:"你想要什麽?把名稱說出來好嗎?"答案自然是後者。作為家長必要的時候還是應該裝裝"糊塗",即使已經理解了孩子的意圖,也別在他還沒說出來的時候就給予滿足。讓孩子對父母說出自己想要什麽,才能鍛煉他站在別人麵前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想法。比如,當孩子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這樣的愉快經驗會讓孩子愛上說話。

8.循序漸進

訓練孩子說話要循序漸進、耐心仔細。切忌一廂情願,高估孩子的記憶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研究表明,對不到5歲的孩子來說,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隻會主觀超越兒童有限的記憶範圍,影響兒童的理解能力。所以,要使兒童能夠執行並完成某樣指定的任務,必須要讓他們明白我們要他們做什麽。而要讓兒童明白,就必須分層次、按步驟地耐心指導和引導兒童。例如,要求孩子"去拿紙杯種花",可以這樣分開說:“現在你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等孩子拿到紙杯之後,接著說:"現在,到門口的藍桶裏盛大半杯黑土。"等盛好了黑土,再接著說:"現在,到我這裏來領一粒種子。"慢慢地,這種指令可以多起來,讓孩子有時間去適應與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對嬰幼兒說話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速要慢,發音要清晰,盡量說簡單的句子,對核心的字詞要加重語氣,多重複幾次。比如在給孩子穿鞋的時候,媽媽可以先把鞋給孩子看看,然後再給他穿鞋,一邊做一邊對他說:"看,這是你的鞋,鞋子,穿鞋子。”

此外,跟孩子說話還應該做到語調誇張並富於變化,這樣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另外,在對孩子說話時,如果父母的語氣和表情親切、愉快,孩子的反應會更好,因為他會覺得父母與他說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綜上所述,要抓住孩子的口才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訓練,得當的方法是少不了,隻要家長的方法得當,讓孩子擁有出色的口才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