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為謀

俗話說:道不同,不相與謀。和與自己觀點、思維邏輯不一樣的人交流是非常困難的。在說服當中,如果雙方鮮有共同點,那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很難消除,而且在交流過程中,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閡,並且會產生一些障礙。

據清末野史記載,有一位湖南士人屢試不第,無奈之下,隻好千裏迢迢來到北京,拜會晚清名臣曾國藩,希望憑借同鄉之誼,以及自己的才學,在曾國藩的幕府謀一份差事。曾國藩向來有禮賢下士的好名聲,這次也不例外,對這位同鄉熱情接待,雙方聊得非常投機。酒酣耳熱之間,這位士子忍不住大發議論,抨擊起曾國藩對古詩文的態度,曾國藩雖然不說什麽,但是心裏卻很不愉快。

酒過三巡之後,乘著酒興,這位士子又提及自己來北京的用意,希望得到曾國藩的提攜。曾國藩本來以清廉剛正自詡,這幾句話恰好犯了他的忌諱。這位湖南同鄉盡管並非一無是處,曾國藩最終還是沒能幫上他的忙,送了一筆銀子打發他回家了事。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湖南同鄉對雙方存在的差異點缺少了解,不僅沒有能巧妙利用,反而使差異點成了說服的障礙,導致了說服的全盤失敗。

人和人之間總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差異無處不在,形成各種複雜糾結的矛盾。在說服當中,我們應該巧妙利用,妥善化解雙方充滿差異的環節,消除不利於說話的內容,甚至使不利的因素向有利的方向轉化。具體而言,在說服過程中,差異點主要可以分為以為幾種:

1.背景、身份的不同

不同的背景、身份會造成兩個人在對話時的心理接受上的微妙差異,同樣的話,來自上級還是下級,來自官員還是平民,來自學者還是來自普通人,所產生的表達效果會很不相同。因此,在說服當中,根據我們的身份和自我定位,對與自己有身份背景差異的對象進行說服時,我們要注意選擇適合這種身份和關係的語氣和措辭,盡量使對方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2.雙方目的的差異

在說服當中,雙方的目的可能南轅北轍,利益也不盡相同,似乎永遠走不到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在不同當中尋找共同點,最終使目的迥然不同的雙方進入相同的軌道。

3.立場、角度的不同

因為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會使溝通發生困難,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理由,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在對峙的情形當中,往往是柔和的方式能夠改變局麵,而強迫對方認同自己的爭持不下的堅硬的方式,隻會讓對方越來越堅持自己的立場。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懷柔的辦法,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試著理解對方,以對方的思路來考慮問題。俗話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為了說服的目標,既然對方不肯過來,那麽我們不妨走過去。這種妥協和退步的懷柔策略,往往能改變雙方的對峙狀態,取得立場和視角的一致。

即使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所持的觀點立場,以及思維邏輯都不盡相同,不了解對方的這些立場、邏輯,貿然“推銷”自己的觀點、邏輯,很容易產生正確碰撞。如果在剛開始交流時,就將雙方的許多差異點**出來,對說服工作十分不利。所以,高明的說服者首先會隱藏自己,在了解對方的同時,再根據情況出牌,這樣,就無形中消除了雙方的差異點帶來的交流障礙,為說服工作掃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