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話才能辦好事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時候一句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也可以讓朋友變成仇人,可以功敗垂成,更可以改變人生。可見,說話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懂得說話技巧的人,到處都會受人歡迎。他們能夠使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攜起手來,成為朋友;他們能夠為人們排憂解難,消除疑慮和誤會;他們能夠安撫人們煩悶的心靈,從而勇敢地麵對現實;他們能夠鼓勵悲觀厭世的人,使其微笑著迎接新生活。

人生要想提高質量,說話就需要提高水平。時至今日,語言已成為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說話更是人際溝通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提高說話水平,掌握語言藝術,已發展成為如今成功人生的必備能力。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提高說話的水平,掌握高水準的語言技能。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語言大師,所以說話水平技巧隻能是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在實踐中不斷增強,隻要運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自如地駕馭語言,瀟灑從容地與他人交流。

比如,恰當地把說話中不同的問語使用好,就能取得滿意的辦事效果。應該注意的是,對小孩或同齡人,說話要坦誠、親切;對老年人或自己的師長,則要尊重他們,讓人感覺到你這個晚輩懂禮貌、有教養。

話說孔子帶著他的幾名學生出外講學、遊覽,一路上十分辛苦。這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陰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去吃了人家的麥苗。一個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

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與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於是他走到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麽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該彼此諒解才是。"

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責怪的意思也就消失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旁邊幾個農夫也互相議論說:"像這樣說話才算有口才,哪像剛才那個人,說話不聽。"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把話說好就能辦好事,但說好話並不一定是那種能言善辯的口才,而是要根據說話的對象和場合,否則,別人不買你的賬也是白搭。

所以說,我們不僅要說好話更要辦好事,辦好事的前提就是你要學會怎麽把話說好!一個連話都說不好的人,怎麽會和別人有效溝通呢?怎麽會把事情辦好呢?

有個故事講,在酒足飯飽後,國王問大臣:你們說,世界上什麽最難?大臣回答:“世界上說話最難。”大臣沒有說出來的隱含的意思是:說話最難,尤其是和國王說話最難。這個故事中所謂的“說話最難”,指的其實就是“說好話最難”。

曾在一次培訓中,有位老師也問在場的學員:"你們認為自己很會說話的,請舉手。"近百個培訓學員中隻有2-3個人舉了手,還是猶猶豫豫的。這件事也足以說明,凡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說話容易,但是要把話說到位,非常困難。因此如今有一些管理者講:我招聘人的時候,看他能力的高低,就看他說話的水平的高低。由此可知說話多麽重要!到底要怎麽樣才能說好話呢?我們再看一個故事: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特別喜歡馬,給馬披綢緞,喂棗肉,搭花床。有一匹馬因喂得過肥而死了,楚莊王叫人給這匹馬按"大夫"的葬禮辦喪事。大臣勸他不要這樣揮霍,楚莊王動怒說:"誰敢再勸,殺他的頭!"

這樣一來,誰還敢再勸呢?可是有一位叫優孟的大臣聽說這事後,闖入王宮,仰天大哭。

楚莊王驚異地問:"優孟,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

優孟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用‘大夫’的葬禮不夠排場,應該用國君的葬禮:用玉石做棺,最好的木頭做槨,出葬時,叫各國的使節都來送葬,給它最高的封號。”優孟見楚莊王迷惑不解,接著說:"這樣,人們知道大王您特別喜愛馬,而且把馬看得比任何人都高貴萬倍。”

楚莊王聽出話裏有骨頭,問道:"難道我的過錯有這麽嚴重?我該怎麽辦才好呢?"優孟笑道:"依我說,用銅鍋作棺槨,使爐灶做棺套,用蔥上供,給它穿上火做的袍子,埋人肚裏,這是最好的葬禮。”

楚莊王點頭應允了。

從這個故事得知,優孟如果直諫,楚莊王不會接納,而且諫者也徒然的犧牲了生命,現在優孟用了反麵的話來諷諫,終於達到了諷諫的目的,這便是一種乖巧的說話技巧,這樣就把話說好了,把事也辦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會說話的人,總可以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也能夠把道理說得很清楚、動聽,使別人很樂意地來接受。有時候還可以立刻從問答中,測定對方說話的意圖,從對方的談話中得到啟示,增加自己對對方的了解,跟對方建立良好的友誼。不會說話的人則恰恰相反,不能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往往還把事情辦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