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做到簡潔有力

說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告訴和說服。但這個簡單的目的實現起來比登天還難。為什麽有人唧唧歪歪、囉哩囉唆、婆婆媽媽地說了一大堆,人家還是聽不懂?為什麽有的人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天上地下地說了一大套,人家還是不明白?說話不簡單,聽著就會聽複雜,你越是想說清楚,就越是把聽者給繞糊塗了。

而最會說話的人永遠是言簡意賅的人,他們所說的都是最有效的話。他們通過簡單明確地語言,能把最複雜、最困難、最麻煩的話說清楚,將透徹,而且也最容易被不同的人理解、接受和執行。

那麽,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將複雜的話簡單說:

1.有話直說

說話不是寫文章,沒必要"為賦新詞強說愁"。即便是把說話當成寫文章,也沒有必要彎彎繞。說話更不必別別扭扭,有話直說好,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有話說的人,根本沒有時間瞎琢磨——隻有那些無病呻吟的人,才哼哼唧唧耍哀憐。

要想說話動人動聽,就先要回到說話的根本——溝通,這時,你會發現,說話隻有簡單直接最有效。

丈夫說:老婆,最近咱家開支又超了,咱倆討論怎麽節省開支好不好?這種說法,相信大多數"媳婦”會接受,平心靜氣地和丈夫商量怎麽"節流"。

媳婦說:"老公,最近家裏錢不太夠花。你能不能想想辦法掙點‘外撈'啊?"老婆這麽說,丈夫也多數會接受。

可見,簡單說話,往往是說實際情況,很少摻雜個人主觀色彩。這正是簡單說話最有效的原因之一:直接告訴對方有什麽事,我的意見是什麽。

簡單說話強調簡單直接,但也不是不講究說話的順序、聲調、快慢等說話要素,而是要在說話簡單的前提下,使用多種說話的技巧,把話說簡單,說透徹,說到位。

2.長話短說

古語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但是有著"八股癖”的人,卻非要"短話長說",他們覺得“長說"很過癮。認為這樣說話在鎮住對方的同時,也顯示了自己原本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說“城市住房緊張”的問題。他們先從原始人穴居野處,有巢氏構木為巢講起,直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住宅問題,一路講下來,最後講到我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狀況等等。在聽眾昏然欲睡之時,才開始引入正題。

這還隻是開場白,接下來的正文,本可兩句話說完的,就得說成三句四句,扯上十條八條不算多,並附之以故事、逸事、理論等等,最後還有幾點建議之類。有時“最後"之後還有"最後”。要說它的好處,在於能夠磨煉聽者的毅力吧。

但是,從說話的目的來說,無論我們說話的內容有多少,都要盡量地"長話短說"。長話短說可以鍛煉人的快速思維能力,提高行動的敏捷性。況且,現代社會人人都很忙,誰也沒時間聽別人長篇大論。倘若按照"寸金寸光陰"來算,喜歡短話長說的人,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浪費別人的時間該值多少錢呢?這真和搶劫差不多了。要想不成為他人眼裏的"搶劫犯",這話無論如何也得往短了說。

3.急話慢說

我們可以把話說簡單,說精彩,說到點子上。但是如果我們說話的時候心理起急,那麽本來簡單易懂的話可能就會被我們說得不成樣了。

人為什麽會心急呢?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覺得自己駕馭不了所麵對的局勢。其實,事情一旦做起來,是否駕馭得了就不那麽重要了,踏踏實實地幹好就得了。

說話也是如此,誰也不可能不說話,而且肯定有自己不敢說而又不得不說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大可以放平心態,有話直說,長話短說,別顧慮那麽多,簡簡單單地把話說出來。相反地,如果你因為心急,支支吾吾、顛三倒四地說了半天,讓人家聽得一頭霧水,半天聽不出來個所以然來。

急話慢說不僅是對自己,對別人也要如此。有些事情從一開始就讓人著急,而人一著急,除了說話語無倫次,表情也會變得僵硬,甚至猙獰恐怖。話還沒說,自己的表情先把對方給嚇住了,於是對方也跟著著急,結果會什麽樣子?恐怕不難想象。所以,為了避免自找麻煩,慢慢地把話說簡單,化解矛盾是時時刻刻都要遵循的原則。

4.事比理強

有時候,因為聽眾水平參差不齊,要想用簡單的幾句話,讓所有的聽眾就明白,確實有點難。不過,說話水平是怎麽顯示出來的,就是在別人都說不明白的時候有人把它說明白了,這樣的人就是說話的高手。

"對牛彈琴"在過去隻能是知音難覓的一聲歎息,但在今天,對奶牛播放音樂卻可以增加它們產奶的質量和產量——牛並不是聽不懂音樂,而是那些音樂不對它們的“路子”而已。

看來,任何事情都有它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找到了,做起事來就會事半功倍,反之,隻能事倍功半。

除了那些胡攪蠻纏的抬杠者,我們不必跟他們把話說明白之外,大多數能跟我們說上話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知音,而他們之所以沒有成為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知音,是我們自己知難而退,沒有把話說明白,更沒有替對方的耳朵著想。既然如此對方當然就不會有我們所希望的積極響應了,我們當然也就知音難覓了。可見,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如何把話說簡單,是我們說話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