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縱踢軟肋

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以及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中,欲擒故縱之計是經常被高明的決策者所采用的,且勝算概率極高。《戰國策魏策一》:"《周書》日:‘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這是一種暫時讓步,等待進攻的策略。

當條件不具備時,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必須暫時交出或放棄它,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後再把它奪回來。"取”是目的,"予"是手段,"予"是為了"取"。一切的"予",都是以“取”為前提的,都要看對大局是否有利。在我們的實力尚處於劣勢的條件下,為了調動對手、戰勝對手,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這種以最終打敗對手為主的放棄是為了更牢固、更長久的占領。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許多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在許多時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活命必須出拳比別人更快、更狠。當事關生死時,隻能向對方讓步。

戰國時,齊人張醜成為燕國的人質。由於兩國關係緊張,燕國人就想把張醜殺了。張醜得知後立即逃走,但還沒逃出燕國,就被燕國一官吏抓住了。張醜見硬拚不行,急中生智說:"你知道燕王為什麽要殺我嗎?因為有人跟燕王說我有許多財寶,其實我並沒有什麽金銀財寶,燕王又不信我。"張醜接著又說:"我被你捉到了,你有什麽好處?""燕王懸賞一百兩黃金捉你。”"那你肯定拿不到銀子了!你要是把我交給燕王,我就對燕王說,你獨吞了我所有的財寶。燕王聽到後一定會找你要財寶,你拿不出,到時候你陪我一起死吧!"張醜邊說邊笑。官吏聽完心就慌了,越想越害怕,最後隻好把張醜放了。

張醜成功的原因在於找準了這個官吏貪財怕死的心理弱點,詳細分析了利害關係然後一擊而中,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死裏逃生。

東周時期,鄭莊公克段於鄢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鄭莊公對同胞兄弟共叔段企圖裏應外合、篡奪政權的陰謀本已覺察,而他不但不予製止,反而許之封地築城,對共叔段一係列準備工作置若罔聞。其母薑氏請求封其弟共叔段於京地。公子呂諫阻,莊公卻故作姿態,說:"母親薑氏希望這樣,不滿足她的要求就不得安寧。"有人報告說,共叔段正招兵買馬,訓練卒乘,他故意說共叔段為鄭國操練兵馬,勞苦功高;有人稟報說,共叔段占領了京城附近的兩個小城,公子呂請莊公出兵討伐,他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直到共叔段和其母的陰謀充分暴露,鄭莊公才說:“可以收拾

他們了。”然後周密布置,在共叔段與其母薑氏舉事之時采取果斷措施,挫敗了共叔段的奪權陰謀,逐共叔段出國,流放薑氏於城穎。

曆史上的"七擒孟獲"故事,更顯示了欲擒故縱之術的高明:

蜀漢建立之後,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穀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隻,據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並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後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後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於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打仗,隻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紮,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誌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屢次乘機擴大疆土。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不可輕易放掉,以免後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采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主動權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後終於達到目的。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隨機應變,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隻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裏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遊統的,伺機謀叛王浚。遊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遊統,將遊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當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裏,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的部隊在向延安進發。毛主席果斷地放棄延安,他說:暫時的放棄延安,是為了贏得全中國。

戰爭如此,經商做事也莫不如此。在商戰中,采取欲擒故縱戰術的要旨是先迎合對方的心理和興趣,從情感上使其對已產生親切友善的心態,縮短雙方的對立心理,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逆轉,順勢擒住對手。

生活中,其實也並沒有什麽真正的敵人,但我們會遇到一些固執的"蹶驢",不僅不通情麵,做事認死理,這時候,一定要找準他們的"死穴",飛起一腳狠狠踢過去。

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不願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這一習慣往往使報社的記者失望而去。一個叫安妮·羅亞爾的女記者也一直很想了解總統關於銀行問題的看法,可是去白宮采訪,羅亞爾屢遭拒絕,總是空手而歸。但是她堅持幾個月後,終於有了新的發現:總統有個習慣,喜歡在黎明前一兩個小時起床,然後散步、騎馬或去河邊裸泳。於是,她心中產生了一個鬼主意。

一天,她尾隨總統來到河邊,先藏身樹後,待亞當斯下水以後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遊過來,總統。"亞當斯滿臉通紅,吃驚地問道:"你要幹什麽?"

“我是一名記者,"她回答道,"我幾個月來一直想采訪您。可是每次到白宮,他們都不讓我進。於是我觀察你的行蹤,今天早上悄悄跟著你來到這裏。現在我正坐在你的衣服上。是回答我的問題還是在水裏待一輩子,隨便。"

亞當斯本想要回衣服騙走女記者,而羅亞爾急促地說,"你若上岸來搶衣服,我就要喊了,那邊有三個釣魚的。”

最後,亞當斯無可奈何地待在水裏回答了她的問題。

做為名人,最怕什麽?當然是怕丟麵子。總統的麵子夠大了,也是最丟不起的。而這個聰明的女記者恰好抓住了總統要極力維護麵子心理這個“軟肋”,暗示可能造成總統自我形象的損害,迫使總統乖乖就範。

要想抓住對手的軟肋,就得先了解對方。"知己知彼"才能大獲全勝。同樣,在你沒有摸準對方的情況之前,千萬不要貿然行動,否則,"打草驚蛇",讓對方有所戒備,你也就不會找到合適的機會容易下手了。而你也得確定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去"踢"人家,不要幹“螳臂當車”的蠢事,自取其辱。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縱"是"擒”的手段,"擒"是"縱"的目的。如果“縱”之後不“擒”,那是白“縱”;如果"縱”的程度過寬,就有"放虎歸山”之嫌,後患無窮;如果"縱"之後不看準軟肋下狠腳,也難以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