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將不如激將

一位人力專家老師說:人力資源管理中,管人有一種辦法叫做“軟硬兼施”。

硬的管理,就用製度,它是一個企業、單位的硬規則,大家就要按照它去做事,企業或者單位才不亂套。一個沒有製度管理的企業,必然會出現很多亂子,企業必定會出問題。但是,隻有硬的製度,嚴格按照製度辦事,有時候也會出現單位運行的“僵化”,這可是企業或者單位的硬傷。因為,什麽都在變,製度短時間不會變。

於是,就需要製度之外的“軟”的東西——"文化"管人、管事,這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它是企業或者單位人公認的規則,人們內心遵守的製度,也許是一種理念、一種氛圍,人們自覺去做事的“規則”,它可以管理製度不能達到的地方,我們叫做"企業文化"。但是,僅有這個也不行。因為,這種文化,隻能管住"君子",而管不住“小人”。

這就是說,要管好人,需要硬的製度,也需要軟的文化。

做事和管人一樣,也要軟硬兼施,軟的不行就來點硬的,硬的不行就來點軟的,總之都是為了達到目的,為了做好事,做成事。

三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共同抗曹,魯肅帶他前去會見孫權。諸葛亮見孫權碧眼紫髯,一表人才,自知難以用言語說動,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語激他。

寒暄之後,孫權問道:"曹兵共有多少?"諸葛亮答:"馬步水軍,共一百餘萬。"孫權不信。諸葛亮說:"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二十萬;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萬;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萬,現在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如此算來,曹兵不下一百五十萬。我隻說一百萬,原因是怕驚嚇了江東之士。"魯肅聽後大驚失色,一個勁向諸葛亮使眼色,諸葛亮卻裝看不見。

孫權又問:"曹操部下戰將,能有多少?”諸葛亮說:"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不下一兩千人!”孫權道:"曹操有吞並江東的意圖,戰與不戰,請先生為我下決心。”諸葛亮說:"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又新破荊州,威震天下,現在即使有英雄豪傑要與他抗衡,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裏。希望將軍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吳、越之眾與他抗衡,就不如早一點與其絕交;如果不能,為什麽不依眾謀士的主張,向他投降呢?"

孫權道:"就如您所說的,那麽劉豫州為什麽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說:"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能篤守節義,不受侮辱,更何況身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的劉豫州。事業不成,這是天意,又豈能屈處人下?"

孫權聽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後堂。眾人都笑諸葛亮不會說話,一哄而散。魯肅則一個勁埋怨諸葛亮,批評他藐視孫權。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問我,我豈能說?"魯肅聽罷,趕緊跑到後堂告訴孫權。孫權回嗔作喜,又出來與諸葛亮相見,並設酒宴款待。經諸葛亮一番實事求是地分析,孫權果然進一步堅定了抗曹決心。

周瑜係江東主戰派的核心。但是,他在與諸葛亮相見時,卻故意反說宜降不宣戰。魯肅不知是詐,與周瑜當麵爭辯起來。諸葛亮裝作主張投降的樣子,然後說:"我有一計,既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必親自渡江;隻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卸甲而退。”周瑜問道:"用哪兩個人?”諸葛亮說:“我在隆中時,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壯麗的樓台,稱之為‘銅雀台',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曹操原本就是個好色之徒,他很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長曰大喬,次日小喬,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經發誓說:‘我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於銅雀台,以樂晚年。如此,雖死也沒有什麽可恨的了。'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得到這兩個女子。將軍何不去找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曹操得到她們之後,心滿意足,必然班師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什麽證驗沒有?”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他寫了一篇《銅雀台賦》。賦中的意思,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周瑜道:"先生還能記得這篇賦嗎?"諸葛亮說:“我愛其文采華美,曾經把它背了下來。”說完,當即將《銅雀台賦》背誦了一遍。其中"攬‘二喬'於東南今,樂朝夕與之共"一語,果然是想要得到江東二喬的意思。周瑜聽罷大怒,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連忙勸阻說:"當年漢朝皇帝曾以公主和親,今天為了退敵,這民間的兩個女子有什麽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即孫策,孫權之兄,其時已死)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諸葛亮佯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矢口亂說,死罪死罪!"周瑜道:"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於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諸葛亮在這裏采用的就是兵書上說的“激將法”,他知道,不管怎樣請都是請不動孫吳的,那麽,請不動就激一下試試,果然生效。激將法是人們熟悉的計謀形式,既可用於已,也可用於友,還可用於敵。激將法用於已的時候,目的在於調動已方將士的殺敵**。激將法用於盟友時,多半是由於盟友共同抗敵的決心不夠堅定。諸葛亮對東吳用的便是此計。激將法用於敵人時,目的在於激怒敵人,使之喪失理智,做出錯誤的舉措,以已方以可乘之機。

俗話說:"樹怕剝皮,人怕激氣。”孟子說過:"一怒而天下定。"這怒因刺激而起,勇氣也從膽中生,可見這"激"的功用。所謂"激將",是指對人而說,即激發人的勇氣,替自己去執行任務。對個人來說是挑撥,對團體來說是煽動,手段不同,目的一樣。下麵這則故事也許很有啟發:

從前,有一個人特別愛吃熟透的柿子,但熟透最甜的柿子一般都在樹的頂端,為了達到目的他不得不冒著危險上到樹的最高處采摘,因為頂端的樹枝較細,一根樹枝折斷了他失足跌了下來,幸運的是他及時抓到了一根樹枝,他吊在這根樹枝上,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同行的村民趕快找到了梯子和竹竿,但因為過高卻無濟於事。

這時,隻見一位被人們稱作智者的老者撿起一個石子,朝吊在樹上的人投去,大家不解地看著智者,吊在樹上的人更氣得大叫“你瘋了,想讓我摔下去嗎?”智者不語,又撿起一個石子投了過去,這時吊在樹上的人變得狂怒:"等我下來一定給你點顏色瞧瞧!"不可思議的是,智者第三次撿起石子朝那個人投去,而且這次比上兩次出手更重,吊在樹上的人忍無可忍,感到不下來出這口惡氣就枉為男人。在這種想法的激勵下,他用盡全身力氣,調動每一根神經,終於夠到了更粗的樹枝,當他安全地爬下樹時,被稱為智者的老者已不見蹤影。

有人忽然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其實唯一給你幫助的人正是老者,正是他的反常舉動激怒你,才是你發揮超乎尋常的潛在能力,爆發出戰勝困難的勇氣。"

古代有很多激將法戰例,三十六計中把激將法列為第七,體育比賽中教練常用激將法激勵自己隊員,同時激怒對方球員讓他陷入犯規的旋渦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許多事業因一怒而成,也有無數壞事起於一怒之差。所以,運用好激將這把雙刃劍,不但能激發潛能,而且也能讓對手陷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