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是手段,通是目的

溝通並不是一種本能,而是一種能力。溝是手段,通是目的。如果人一生當中想要有所作為,一定要學會溝通。溝通的目的有四個方麵:了解他人、激勵他人、表達情感、傳遞信息。

說到溝通,大家一定記得美國的卡耐基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15%來自於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影響,85%靠他與別人相處的方式方法。有個叫約翰·奈斯比特的人在談到溝通時也亮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未來競爭將是管理的競爭,競爭的焦點在於每個社會組織內部成員之間及其與外部組織的有效溝通之上。”從他們兩個人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說法不同,但中心詞是一個,就是有效溝通。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競爭的加劇,溝通能力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成為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

名人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和他們的溝通技巧分不開。那麽名人溝通技巧的基礎是什麽呢?那就是了解人和人性。資深的安利銷售總監,你和他聊天時,他能80%猜到你在想什麽,然後一步步走進你心裏,讓你感覺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和你想的一樣,或者是你想法的補充,覺得你的想法是在他的基礎上升華的。

現實生活中,人的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寄托和事業追求,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不同的人,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人與人之間在一起工作、學習和生活,要互相配合、齊心協力、和諧相處,就必須了解他人的行為,了解的過程就是溝通的過程。

蔣介石的一生是爭權奪利的一生,在國民黨內他鬥敗了汪精衛;在軍事上,他鬥敗了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他身上中華文化的印跡很深,很少見他穿西裝,多數是戎裝或長袍。蔣介石對部屬非常了解,真正實現了有效溝通:愛官的給官,愛錢的給錢,愛地盤的給地盤。像陳布雷這樣不愛官,不愛錢的舊知識分子,他又區別對待,更是了解有加,知其嗜好。記得在陳布雷50歲生日時,蔣介石送了八個字"寧靜、致遠、淡泊、明誌"。蔣介石這一招起到了很好的溝通效果。"寧靜、致遠、淡泊、明誌"八個字出自諸葛孔明的名言,陳布雷接到蔣介石親書的這八個字,感慨萬千。他說:“蔣先生給我這八個字,使我特別感奮!淡泊為立身之本,寧靜為處世之要。淡泊則與世無爭,寧靜則堅忍不拔。”平平淡淡8個字,使陳布雷認為蔣介石對他知其最深。後來,在蔣家王朝日落西山時,陳布雷以自殺表示了他對蔣的忠誠。

有效溝通在我們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的溝通並不總是有效的,而無效的溝通往往會成為我們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和生活中獲得滿足的障礙。這裏我給大家講兩個小故事:

阿東明天就要參加小學畢業典禮了,他想,怎麽也得精神點,把這一美好時光留在記憶之中。於是他高高興興上街買了條褲子,可惜褲子長了兩寸。吃晚飯的時候,趁奶奶、媽媽和嫂子都在場,阿東把褲子長兩寸的問題說了一下,飯桌上大家都沒有反應。飯後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沒有再被提起。到了晚上,媽媽睡得比較晚,臨睡前想起兒子明天要穿的褲子還長兩寸,於是就悄悄地一個人把褲子剪好疊好放回原處。半夜裏,狂風大作,窗戶"哐"的一聲關上把嫂子驚醒,嫂子猛然醒悟到小叔子褲子長兩寸,自己輩分最小,怎麽得也是自己去做了,於是披衣起床將褲子處理好才又安然入睡。而老奶奶覺輕,每天一大早醒來給小孫子做早飯上學,趁水未開的時候也想起孫子的褲子長了兩寸,馬上快刀斬亂麻。就這樣,阿東隻好穿著短四寸的褲子去參加畢業典禮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不愉快、不順暢、難堪、挫折、失敗、不幸,均與缺乏溝通或溝通不成功有關係。英國學者帕金森有一個著名定律——帕金森定律:"因為未能溝通而造成的真空,將很快充滿謠言、誤解、廢話與毒藥。"家庭之間、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無不需要經常性的溝通、經常性的交流。

我們再看這樣一則寓言: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鐵門上,一根鐵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無法將它撬開。一把瘦小的鑰匙來了,它把身子鑽進鎖孔,隻輕輕一轉,那大鎖就"啪"的一聲打開了。鐵杆奇怪地問:"為什麽我費了那麽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這個寓言則告訴我們:打開鎖其實很容易,隻要你有鑰匙。人與人溝通不難,需要的是你如何用既準確又不失巧妙的方式打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