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能認死理

前幾天,碰到一個老同學,說起社會上的很多不公平現象。老同學說,他是一個直爽的人,凡事愛說真話,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總愛碰壁。我勸他:凡事想開些,別太認死理,別那麽較真,別做生活中的"二愣子"。

所謂"二愣子",是形容一個人愣頭愣腦、性格倔強、認死理、喜歡抬杠、做事考慮不周、不計後果。

生活中不少場合,你不要認真,不能認真,更不能較真。相反,你不認真,不計較,避開風頭和鋒芒或反其道而行之,矛盾反而迎刃而解,氣氛一下就完全改變,達到了新的和諧。做事不要太認死理,也不要太較真,這正是有些人生活並不富足卻活得瀟灑的原因。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度量能容人,你就會有很多朋友;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點沙子,過分挑剔,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爭個是非曲直的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

做事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麽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許多人都會被看成罪不可恕、無可救藥的了。

在一本書上讀過一個孔子的故事,雖然明顯是現代人編造的,但讀後啟發很深:

孔子帶眾弟子東遊,走累了,肚子又餓,看到一酒家,孔子吩咐一弟子去向老板要點吃的。這個弟子走到酒家跟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和老師走累了,給點吃的吧。老板說: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的話,隨便吃。於是寫了個"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沒想就說:這個字太簡單了,"真"字誰不認識啊,這是個真字。老板大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還冒充孔子的學生。吩咐夥計將之趕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兩手空空垂頭喪氣地回來,問後得知原委,就親自去酒家,對老板說: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點吃的。老板說,既然你說你是孔子,那麽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你們隨便吃。於是又寫了個“真"字,孔子看了看,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們隨便吃。

弟子不服,問孔子:這明明是"真"嘛,為什麽念"直八"?

孔子說:"這是個認不得‘真’的時代,你非要認‘真’,焉不碰壁?處世之道,你還得學啊。”

這雖是個杜撰的故事,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凡事不能認死理,太較真。有位同事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小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巨款似的。後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她丈夫有外遇,和她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四五百元工資,一家人住在一間15平方米的平房裏。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位同事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建議大家都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過度較真生氣。有時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

我老家有一個婦女,十分固執,隻認死理,特愛較真。在家和老公為孩子穿涼鞋還是穿球鞋要較真,在村裏為一點小事要和鄰居爭個是非曲直。人是個很好的人,就是這個毛病讓不了解她的人認為她很怪,難以相處。其實,她不明白,很多事情爭贏了又怎麽樣呢?可能失去的更多。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裏更不要認死理,否則就愚不可及。家人之間哪有什麽原則與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都是一家人,非要分出個對和錯來,又有何用?處理家庭瑣事要采取"綏靖"政策,安撫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當個笑口常開的和事老。家是避風的港灣,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千萬別把它演變成充滿火藥味的戰場。

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事業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豈非人生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