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變通才能把握時機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人叫孫陽,精通相馬,無論什麽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有一天,孫陽外出打獵,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突然向他走來,在他麵前停下後,衝他叫個不停。孫陽摸了摸馬背,斷定是匹千裏馬,隻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專注地看著孫陽,眼神充滿了期待和無奈。孫陽覺得太委屈這匹千裏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於戰場的寶馬良駒,現在卻因為沒有遇到伯樂而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他想,這世間到底還有多少千裏馬被庸人所埋沒呢?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目的是使真正的千裏馬能夠被人發現,盡其所才,也為了自己一身的相馬技術能夠流傳於世。

孫陽的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他想,有了這本書,還愁找不到好馬嗎?於是,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畫的圖形去找,沒有找到。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在野外發現一隻癩蛤蟆,與父親在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非常像,便興奮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馬蹄短了些。"父親一看,氣不打一處來,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蠢,悲傷地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這個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也是成語“按圖索驥”的由來。這個寓言有兩層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二是諷刺那些本本主義的人,機械地照老方法辦事,不知變通。

人在做事時,一定要講究變通,不能像孫陽的兒子一樣,這樣的人既不會把握機遇,更談不上成功。

摩斯年輕的時候想當一名藝術家,他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信心十足地來到美國準備開始他的藝術生涯。然而由於他的畫趨向於歐洲風格,太專注於浪漫主題的表現,所以在講求實際的美國並不受歡迎。一次,美國國會要挑選4位藝術家進行一項重要的工作,摩斯以為自己能是其中一員,結果卻沒有他的名字。經過這次失敗,摩斯決心放棄藝術,開始追求另一種人生。

摩斯想起幾年前到歐洲旅行回來時,在船上和幾個朋友談到人們新發現的電磁現象,他決定以此為方向,研究“電”。在曆經無數次失敗後,摩斯終於發明了“電報”,為人類通訊作出了偉大貢獻。

摩斯撞了南牆後果斷回頭,最後終於獲得了成功。從他的經曆中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生危機與轉機,往往隻是一線之間。撞了南牆之後,隻要願意靜下心來,重新找到自己奮鬥的方向,在心境轉變的同時,人生的成功機會就可能出現在身邊。

撞了南牆要回頭,不是往回走不幹了,而是回過頭去找新路。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路不通有它路,何必撞得頭破血流還要繼續撞?回頭還可以去借梯子,借到梯子就能爬過去,走通這條路。無論是回頭去找新路,還是回頭去找梯子,都是為了走通往前去的那條路。

生活中有不少聰明人沒走上成功之路的原因,就是犯了這種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錯誤,就是沒有走出直線的誤區。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事業有成的話,那麽就請你學會變通,在撞了南牆之後要細細思量,如認定確實走不通,那就要及早回頭,尋找新的出路。

變通之術有很多種,除了回頭尋找之外,迂回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條直線,聰明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並不失時機地把握事物迂回發展的規律,通過迂回應變,達到既定的目標。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遷都北京以後,攝政王多爾袞便著手進行武力統一全國的戰略部署。

當時的軍事形勢是:農民軍李自成部和張獻忠部共有兵力40餘萬;剛建立起來的南明弘光政權,匯集江淮以南各鎮兵力,也不下50萬人,並雄踞長江天險;而清軍不過20萬人。如果在遼闊的中原腹地同諸多對手作戰,清軍兵力明顯不足。況且遷都之初,人心不穩,弄不好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麵。

多爾袞審時度勢,機智靈活地采取了以迂為直的策略,先懷柔南明政權,集中力量攻擊農民軍。南明當局果然放鬆了對清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攜帶大量金銀財物,到北京與清廷談判,向清求和。這樣一來,多爾袞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主動地位。順治元年七月,多爾袞對農民軍的進攻取得了很大進展,後方亦趨穩固。此時,多爾袞認為最後消滅明朝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發起了對南明的進攻。當清軍在南方的高壓政策和暴行受阻時,多爾袞又施以迂為直之術,派明朝降將、漢人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順治五年,多爾袞以他的謀略和氣魄,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

繞圈的策略,十分講究迂回的手段。特別是在與強勁的對手交鋒時,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與否,往往是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關鍵。

在做事時,有些問題從表麵上看來,似乎是無法解決的,但若能變換一種角度,用新的思維習慣去看待,就會柳暗花明。這更是一種變通。

清朝末年,有一位和尚畫家雲遊到北京,被招進宮裏作畫。有一天,慈禧太後讓太監給他一張5尺長的宣紙,要他畫出9尺高的觀音菩薩的站立像。這簡直是作難人!臣子們心裏緊張極了,誰都認為這是一件根本辦不到的事。

和尚並不著急,他借研墨的工夫,冷靜思考,很快就有了主意。隻見他揮毫潑墨,一揮而就。原來,他筆下的觀音菩薩並不是筆直站立的姿勢,而是彎腰在拾地上的柳枝。5尺長的紙,彎著腰的人,站立起來應該就是9尺了吧。慈禧看罷,點頭稱是。眾大臣也鬆了一口氣。和尚畫家的出色表現生動地體現出衝破習慣思維的兩個特點:

一是不畏困難,勇敢承當。人體要有9尺高,紙張隻有5尺長,畫這畫的困難是明擺著的。這時候就要有拿不下它誓不罷休的決心,當你有了這種不畏困難,舍我其誰的毅力,你就會把自己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最大限度地找出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二是以曲求直,善於變通。和尚畫家明白,直著畫肯定不行,得變通。讓5尺長的紙張顯出9尺長的用途,條件就這麽一點點,要求卻那麽高,非智慧無以取勝,其他路子不必多想,那隻會浪費時間,要想解決矛盾隻能交給創造性思維。總之,隻有思想上勇於進取,善於變通,思維上才有銳氣,難題才能得到解決。